北京人口老龄化加速: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比首破30%
北京人口老龄化加速: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比首破30%
2023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到494.8万人,占总人口的22.6%,比2022年增加29.7万人,为近8年来增量最大、增速最快。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首次突破30%。同时,北京市老龄事业也取得显著进展,包括新增养老助餐点、建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养老照料中心、推进智慧养老等。此外,文章还提到北京市将出台《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并促进低龄老人参与社会治理,以及京津冀养老产业合作的新平台建设。
人口老龄化现状
北京市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其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截至2023年末,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已超过494.8万人,占比达到22.6%。这一数字比2022年增加了29.7万人,增长速度达到6.4%,是近8年来增量最大、增速最快的一年。从户籍人口来看,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431.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0.2%,首次突破30%。这一比例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也意味着北京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更令人关注的是,北京市的高龄化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剧。全市80岁及以上的户籍人口达到64.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5%。与2014年相比,十年间这一群体增加了13.2万人,增长幅度高达25.6%。百岁户籍老年人更是达到1328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2.51岁。这些数据表明,北京不仅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而且高龄老人的比例也在迅速上升,这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对措施与创新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北京市积极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2023年,北京市计划布局建设100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这些中心将集养老服务供需对接、资源调度、社区餐饮、老年教育、康养娱乐、集中照护等多重功能于一体,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的普惠养老服务。
以朝阳区福寿苑养老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经过改造升级后,不仅配备了康复辅具、乒乓球台等设施,还开设了老年学堂,提供书画、手工制作等文化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安装了天轨移位系统,能够安全地将重度失能老人转移到助浴室。目前,服务中心每月服务量超过1.5万人次,成为老年人社交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智慧养老方面,北京同样走在前列。2023年,北京市上线了“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率先在全国推行制式养老服务合同网签,目前已签订3.4万余份合同。此外,北京还推出了养老志愿服务“京彩时光”信息平台,一年来已累计服务老年人9.43万人次。在医疗健康领域,全市建立了6750个家庭医生团队,累计签约65岁及以上人群261.9万人,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社会影响与挑战
人口老龄化对北京市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劳动力市场来看,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按15~59岁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计算,2023年北京市的老年抚养比为34.6%,比2022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2.9名常住劳动力就要抚养1名老年人,劳动力负担日益加重。
在住房市场方面,老龄化推动了适老化住房需求的增长。开发商开始关注养老地产项目,推出更适合老年人居住的设计和配套设施,如无障碍设计、紧急呼叫系统等。同时,北京作为一线城市,其优质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吸引大量年轻人流入,支撑了房价的稳定性。
未来展望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北京市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北京市将出台《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广覆盖、高质量、社会化、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另一方面,北京市还将促进低龄老人参与社会治理,发挥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为社会贡献力量。此外,京津冀养老产业合作平台的建立,将为区域内的老年人提供更多元化的养老选择。
总体来看,北京市老龄化趋势促使房地产市场更加注重多元化和精细化发展,未来将更贴近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