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马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源地
洛阳白马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源地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被誉为“释源”和“祖庭”。白马寺的创建与“白马驮经”的传说紧密相连,历经近两千年沧桑,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历史渊源
白马寺的创建源于东汉明帝的一场梦境。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永平七年(公元64年),“夜梦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飞行殿庭。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汉明帝派遣蔡愔、秦景等人前往天竺求取佛法。他们在西域的大月氏遇到了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带回了佛经和佛像,并以白马驮经的形式,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抵达当时的京城雒阳。
为了安置两位高僧和他们带来的经像,汉明帝敕命在城西的雍门外建造了一座寺院。这座寺院按照天竺式样建造,以僧人们暂住的“鸿胪寺”的“寺”字称之,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便将这组建筑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的建立,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开端,也标志着“寺”这一名称在中国的普及。
建筑特色
白马寺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对称,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
山门是牌楼式的三洞弧券门,单檐歇山顶,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寺门外有两匹相对而立的青石马,形态温顺,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于1935年迁移至此。山门内的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圆冢墓,全名分别是“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和“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墓碑立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墓周还有钟鼓二楼等。山门内是白马寺的主体建筑,自南向北,地势渐次升高。
天王殿在明代之前是白马寺的山门,元代置有四大天王和韦驮、弥勒佛像,明朝时期在它的前面又建了一座山门,于是原山门就改称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在殿脊的前后部各有四个大字,分别是“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
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乃明代建筑。建在1米高的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后壁和两侧山墙以楔型汉代砖石叠砌,形制比较罕见。在殿脊的前后部各有四个大字,分别是“佛光普照”和“法轮常转”。殿的中央供奉有释迦牟尼佛、阿难、迦叶二罗汉、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殿后有观世音菩萨像。殿东南角悬挂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铸造的大钟一口,重2500千克,上刻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前洛阳城内也有一口大钟,两钟会产生共鸣,民间有“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俗语,洛阳八景之一的“马寺钟声”即源于此。
大雄殿是白马寺最大的佛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迦叶、阿难、韦驮、关羽等塑像。大雄殿的建筑风格独特,殿脊的前后部各有四个大字,分别是“法轮常转”和“海阔天空”。
接引殿是白马寺最小的佛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接引殿内供奉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他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众生状。阿弥陀佛左侧为其胁侍手执净瓶观世音菩萨,右侧为其胁侍手托莲花大势至菩萨。这里的一佛二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造像。
清凉台在白马寺的最后部,是一座砖砌的高台,这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中国的第一个僧人朱士行在此剃度,中国的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在此译出,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在此居住传教,这里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出发点。佛教把高僧的讲经说法比喻成狮子吼,把听高僧讲经说法比喻成“登无上座,天狮之吼”。白马寺被认为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僧人,所以这块写有“狮窟”的牌匾挂在白马寺。
毗卢阁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毗卢阁系明代重建,面阔5间,进深4间,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毗卢阁内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正中主尊毗卢遮那佛,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这里的一佛二菩萨,皆为清代的泥塑像。在毗卢阁内有木雕的干佛壁龛,所供佛像均是以香灰等原料塑造而成的,共计五干零五十六尊。
文物古迹
白马寺内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代夹纻干漆造像。这些造像包括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工艺精湛,造型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外,白马寺还收藏有《贝叶经》、玉马等稀世珍宝。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辉煌,也见证了白马寺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被佛教界尊称为“释源”和“祖庭”,是中国伽蓝之首。有“祖庭十古”的说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古刹;白马寺的齐云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舍利塔;中国第一次去“西天取经”的朱士行始于白马寺;最早来中国的印度高僧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中国的梵文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白马寺的清凉台是中国最早的译经道场;中国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在白马寺译出;中国第一本汉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并最早在洛阳立坛传戒;中国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比丘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白马寺历经近两千年沧桑,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源地,白马寺不仅是一座寺院,更是一部活生生的佛教史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宗教记忆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