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城市大脑的技术揭秘
郫都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城市大脑的技术揭秘
成都郫都区的“城市大脑”——智慧蓉城运行中心,集数据资源中心、物联感知中心、民意感知中心、事件交互中心、融合指挥中心和场景培育中心六大功能于一体,通过构建三级平台和五级应用治理格局,实现了数据的全面互通和共享,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城市大脑”的六大中心
走进被誉为“城市大脑”的郫都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以下简称:区城运中心),一眼便能看到面前的超大屏幕上,多个应用场景的实时数据不断跳动。这一集数据资源中心、物联感知中心、民意感知中心、事件交互中心、融合指挥中心和场景培育中心“六中心”合一的城市运行数字空间,蕴藏着城市智慧生长的脉动。
数据资源中心:打造城市数据底座
数据资源中心是整个智慧系统的数据枢纽,负责收集、整合和管理来自各个渠道的数据。目前,该中心已汇聚数据1348项168亿条,构建起赋能应用场景建设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底座。
物联感知中心:城市的“感官系统”
物联感知中心通过各类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目前,已接入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水位监测等30类物联感知设备2万余个,为城市治理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民意感知中心:倾听市民声音
民意感知中心通过各类渠道收集市民反馈,包括热线电话、社交媒体、在线服务平台等,及时了解市民需求和城市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
事件交互中心:城市问题的“调度室”
事件交互中心负责接收和处理各类城市事件,通过智能派单系统,将事件快速分配给相关部门处理,并跟踪处理进度,确保问题及时解决。
融合指挥中心:应急处置的“神经中枢”
融合指挥中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整合各方资源,进行统一指挥调度,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场景培育中心:创新应用的孵化器
场景培育中心专注于开发和孵化各类智慧应用场景,推动新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不断丰富和完善智慧城市的功能。
数据互通:让城市“聪明”起来
数据互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区城运中心向上对接市级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体征数据新增至490项,实现城市体征运行情况“一屏观”更全面、更科学、更智能。同时,构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经济运行四个分析模型,建设数据采集终端“报表通”、数据治理平台和可视化“数据沙盘”等,形成“一端采集共享、一站开发治理、一图分析研判”数据全链条治理。
物联感知:让城市“感知”更敏锐
物联感知设备是智慧城市的“感官”,能够实时监测城市运行状态。郫都区大力推进城市感知体系的扩建和升级,通过搭建区物联感知平台和AI算法平台,升级区视联网平台,接入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水位监测等30类物联感知设备2万余个,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公安专网和互联网视频设备1.5万余路,提升城市治理“能见度、预见度、能效度”。
智慧应用场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智慧城市的最终目标是让市民生活更美好。郫都区围绕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经济运行等重点领域,打造出一系列智慧应用场景。
- 智慧交通: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交通信号灯的智能调控,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 智慧环保: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等环境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
- 智慧医疗:通过远程医疗和智能诊断系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让市民就医更便捷。
- 智慧文旅:利用VR/AR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 审管联动场景:创新打造审管联动场景,加速企业准入准营质效,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 重大活动保障场景:打造重大活动保障场景,为世园会郫都分会场相关决策提供支撑。
- 复耕区域保护、游商占道等AI自动识别派发事件场景:开发5个AI自动识别派发事件场景,有效减轻一线巡查负担。
- 生态环境多跨事件调度场景:拓展生态环境多跨事件调度场景,新增4个结构化预案,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事件办理质效。
未来展望:打造更加智慧的郫都
郫都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的建设,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未来,郫都区将继续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数智化与城市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加宜居、韧性和智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