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冷空气叠加情绪波动,心血管疾病风险骤增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29:5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冷空气叠加情绪波动,心血管疾病风险骤增

近日,一股“换季式”强冷空气来袭,多地降温幅度将超10℃,局地可达14℃。气温骤降不仅考验着人们的御寒能力,更对心血管健康提出了严峻挑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卢成志提醒,温度骤降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而情绪波动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诱因。

“情绪波动是心脏过速的重要诱因之一。”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李晓峰表示,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等会激活应激反应系统,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现象,长期如此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他建议大家通过深呼吸、冥想、时间管理和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有效管理情绪,保护心脏健康。

情绪波动如何影响心脏健康?

台湾高雄长庚医院心脏科主任陈永隆指出,90%的心脏病患者容易情绪紧张,情绪波动会通过交感神经作用诱发心肌梗塞、心律不整等疾病。当人处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耗氧量增加,血管收缩,从而增加心脏负担。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心脏疾病发生率将增加2%,而在情绪波动的影响下,这种风险会进一步加剧。

专家建议:如何有效管理情绪?

  1. 运动:陈永隆建议每周跑步三到四次,每次30到40分钟。运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助释放压力,改善心情。此外,陪孩子运动、打羽毛球或骑自行车等亲子活动,既能增进感情,又能使运动变得有趣,更容易坚持。

  2. 健康饮食:陈永隆推荐“地中海饮食”,以大量新鲜蔬果、全谷物、坚果和橄榄油、鱼类为主,与适量饮酒,少吃红肉、加工肉,并避免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研究表明,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油、亚麻籽油)能有效改善情绪波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3. 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情绪,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专家建议成年人每晚保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4. 冥想与深呼吸:妙佑医疗国际推荐使用放松技巧,如自体放松、渐进式肌肉放松和视觉化等,以减轻压力症状。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减缓心率、降低血压、改善消化等,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季节变化时的特别注意事项

在季节交替、气温骤变时,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专家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做好御寒措施:寒潮期间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头颈、腰背的保暖。

  2. 适量运动:适度活动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久坐。运动时,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安排强度。同时应避免在清晨或夜晚以及雾霾天气等户外环境不佳的时候进行锻炼。

  3. 合理膳食:避免高盐、高脂饮食,可适当进食高蛋白食物,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同时需注意补充水分。

  4. 加强自我管理:尤其是已确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按时服药,心衰患者还需关注自身体重变化及出入量情况,定期医院复查,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诊。

  5. 保持平和心态:突然的情绪波动会威胁心血管健康,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心态及充足的睡眠。

研究数据:心理健康治疗的效果

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2024年4月刊的研究发现,治疗焦虑和抑郁能显著改善心脏病患者的预后。研究数据显示:

  • 死亡风险:仅心理治疗降低48%,仅抗抑郁药降低30%,心理治疗+药物降低64%
  • 急诊风险:仅心理治疗降低53%,仅抗抑郁药降低31%,心理治疗+药物降低74%
  • 再次住院风险:仅心理治疗降低49%,仅抗抑郁药降低58%,心理治疗+药物降低75%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心理健康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能为心脏病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

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肥胖症患者、抽烟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不良生活习惯者,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专家提醒,如果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头晕、晕厥等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去医院就诊。

心血管健康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情绪管理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一环。通过运动、健康饮食、充足睡眠和学习放松技巧等方法,可以有效管理情绪,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记住,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就是对自己身体最好的呵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