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遗馆游客暴涨14倍,提线木偶等传统文化魅力尽显
泉州非遗馆游客暴涨14倍,提线木偶等传统文化魅力尽显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近期成为热门打卡地,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达10.07万人次,同比增长1476.2%,‘五一’期间更是吸引4.80万人次到访,同比增长314.0%。这一现象反映出泉州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泉州非遗馆位于侨乡体育中心内,建筑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展陈面积6500多平方米,分为二、三、四层展区,展出各类非遗展品650多件。馆内设有15个工坊和互动舞台,是体验泉州传统文化的绝佳去处。
提线木偶:千年的艺术传承
在泉州非遗馆,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提线木偶表演。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嘉礼”,是一门流传千年的汉族传统艺术。据记载,提线木偶戏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由中州名士带入泉州,历经宋、元、明、清各朝代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精妙的操线技艺。每个木偶通常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艺人通过精湛的操控技巧,让木偶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动作。更难能可贵的是,泉州提线木偶戏还保留着独特的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近300支曲牌旋律及南鼓、钲锣等古乐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研究闽南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互动体验:让非遗“活”起来
泉州非遗馆的亮点之一是其丰富的互动体验项目。馆内设有15个工坊,涵盖木偶头雕刻、南音演奏、花灯制作等多种传统工艺。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还可以亲自上台体验操作,感受泉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互动舞台上,每天都有提线木偶戏、南音、梨园戏等非遗戏曲的常态演出。观众可以坐在古色古香的戏台前,聆听悠扬的南音,欣赏木偶艺人灵活操控木偶表演《小沙弥下山》等经典剧目。更有意思的是,演出结束后,观众还能上台亲手操作木偶,尝试让木偶完成走路、舞剑等动作,亲身体验这门古老艺术的奥妙。
除了戏曲表演,泉州非遗馆还定期举办各类非遗体验活动。例如,在春节期间举办的“锦鲤瓦市”非遗沉浸展演,游客可以参与传统市集游戏,体验古代泉州的市井生活。此外,馆内还设有DIY体验区,游客可以亲手制作泉州花灯、刻纸等传统工艺品,将非遗文化带回家。
文化传承:从泉州走向世界
泉州非遗馆不仅是展示传统文化的窗口,更是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泉州非遗频频登上国际舞台,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亮丽名片。
2024年5月,参加“一起看中国”福建行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来到泉州非遗馆,观看并体验提线木偶和南音表演。菲律宾自由撰稿人阿宾斯在成功敲响南音拍板后兴奋地说:“我告诉自己我可以的,就像李小龙使用双节棍一样,我知道我也可以做到。”《新兴尼泊尔报》的莫德纳德·达卡尔则感慨道:“看的时候感觉很容易,可当你上手的时候,发现自己做不到。我的意思是,想让木偶在舞台上行走自如,是很难做到的,不过这真的很有趣。尽管对我来说语言不通,但音乐和艺术不需要任何语言。”
泉州非遗的魅力不仅吸引了国际友人纷至沓来,还主动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到保加利亚加布洛沃,从伦敦手工艺周到罗马尼亚非遗展,泉州非遗传承人和艺术家们用精湛的技艺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据统计,2023年泉州非遗馆全年参观人数近百万人次,成为国内外年轻人探寻传统文化的热门之地。
泉州非遗馆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丰富的馆藏和精彩的演出,更在于其创新的展示方式和互动体验。通过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泉州非遗馆让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正如一位游客所说:“在这里,我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泉州,感受到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辉煌历史。”
泉州非遗馆的火爆现象,折射出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渴望寻找精神的归宿,而非遗文化正是连接我们与祖先智慧的纽带。泉州非遗馆的成功经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更多的非遗文化从博物馆走进生活,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