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敬主任医师谈中医预防动脉硬化: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黄世敬主任医师谈中医预防动脉硬化: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可引发冠心病、脑梗死等严重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高达3.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45亿、卒中患者1300万、冠心病患者1139万,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有效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黄世敬主任医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年病科专家,长期致力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他在中医预防动脉硬化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中医对动脉硬化的认识
中医认为,动脉硬化属于“血瘀”、“痰浊”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灵枢·本输》提到:“心合小肠”,即心与小肠相互关联。心阳伴随血液下行,温养肠道,维持肠道“泌别清浊”的正常生理功能;小肠消化吸收的精华则上升滋养心脏,帮助心脏完成血脉运行的生理功能。同时,心主血脉,小肠主津液,血液的正常运行保证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津液的正常输布也滋养血脉,使其顺畅。一旦小肠功能失常,可能产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轻则阻碍心阳,重则导致心脉瘀阻,引发胸痹等疾病。因此,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多采用活血化瘀、祛痰化浊等治法。同时,中医药治疗疾病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肠胃为后天之本”,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阴阳平衡”、“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念有相似之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来实现其治疗效果。
黄世敬主任医师的中医防治方案
黄世敬主任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理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防治动脉硬化方案。
1.中药调理
黄世敬主任医师强调,中药调理是中医防治动脉硬化的重要手段。他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配制中药方剂,以调理体内的气血阴阳,促进脑部气血畅通。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以及山楂、决明子等降脂药物。这些药物能够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水平,延缓动脉硬化进程。
2.饮食养生
黄世敬主任医师认为,饮食调理是预防动脉硬化的重要环节。他建议患者遵循中医的饮食养生原则,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杂粮、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他还强调适量摄入黑芝麻、核桃等坚果类食物,这些食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健康。
3.生活方式调整
黄世敬主任医师指出,除了药物和饮食调理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至关重要。他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度运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以促进气血流通。同时,他还强调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维护心血管健康。
现代研究证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中医药在防治动脉硬化方面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调节脂质代谢:中医药通过降低血脂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等途径调节脂质代谢平衡;
- 抗炎抗氧化:中医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等途径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促进血管再生:中医药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等途径促进血管再生修复;
- 调节肠道菌群: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和代谢功能等途径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黄世敬主任医师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通过中药调理和饮食养生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延缓动脉硬化进程,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这些临床实践为中医药防治动脉硬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临床应用与案例
黄世敬主任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方法治疗动脉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他曾接诊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患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多年,经西医治疗效果不佳。黄主任采用中药调理配合饮食养生方案,三个月后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下降,血压控制良好,症状显著改善。
总结与展望
中医在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中药调理、饮食养生等综合措施,能够有效改善病情,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黄世敬主任医师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为中医药防治动脉硬化提供了有力证据。未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将为动脉硬化患者带来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