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云南独龙族与佤族的神秘文化
探秘云南独龙族与佤族的神秘文化
云南,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孕育了26个民族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独龙族和佤族,探寻这两个民族的文化魅力和传承故事。
独特的成人礼:独龙族的纹面习俗
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这个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他们敬畏自然,相信万物有灵。在独龙族的生活中,狩猎、捕鱼和采集是重要的生存方式,他们对大自然的馈赠心怀感恩,在获取资源的同时遵循着一系列的传统禁忌,比如在特定的季节和区域限制狩猎,以此维护生态平衡。
从抵御外敌的角度来看,在那个纷争的年代,周边的部落或其他民族可能存在冲突。纹面对于独龙族女性来说,是一种改变自身容貌特征的方式。当有外敌来袭时,纹面后的女性与其他民族女性在外观上有了明显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她们免受掳掠,使敌人因这种特殊的面部标识而放弃伤害她们,成为一种原始的自我保护手段。
从民族文化意义上讲,纹面是独龙族的一种特殊成人礼象征。女孩到了一定年龄,经过纹面这一过程,标志着她们从少女过渡到成年女性,可以承担起家庭和氏族内相应的责任与角色。纹面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蕴含着对女性成长和责任赋予的内涵,是独龙族对女性角色转变的一种古老仪式化表达。
此外,在独龙族的传统信仰中,纹面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相信通过纹面可以获得神灵的庇佑。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存条件时,这种信仰给予族人心理上的慰藉。纹面女以独特的面容与神灵沟通,期望神灵护佑家族平安、狩猎丰收、庄稼茁壮成长。
佤族的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的崇拜
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和缅甸边境两侧的群山之中,中国一侧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佤族信仰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原始宗教。
佤族崇拜的大神有“木依吉”,认为木依吉创造了世界的一切生命,并掌握着万物的生杀大权。重大的宗教活动拉木鼓、砍牛尾巴、猎人头、供人头等都是为供奉木依吉神而举行。“阿依我”为佤族家神,遇有生育、死亡、婚娶、盖房等重大事情,都要祭祀,祈求保佑。
佤族信仰万物有灵,认为世间由神灵主宰,凡事预先敬献神灵,求得消灾避邪、人畜兴旺。佤族宗教活动及其频繁,宗教仪式由祭师“巴赛”主持。全寨性宗教活动有做水鬼、拉木豉、砍牛尾巴、盖大房子、猎人头祭祀等。
建国后,很多陋习渐破除,尤其是猎人头的陋习,建国初期即废除。
与自然共生:独特的建筑特色
独龙族的民居建筑多为木屋,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临江一面悬空,以使山洪从屋下流走。房屋四壁以竹篾巴围起,上覆茅草,整个建筑结构简单。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的小木屋。走进独龙人的家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摆在床上或是铺在柜子上面作为装饰品的独龙毯。这种毯子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艺品。
佤族的传统建筑是干栏式的,下部用来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上面才是居住的茅草屋。屋顶上会开有天窗,村寨里处处可以见移栽的花卉和植物。村里处处绿意盎然,有些人家还有种大仙人掌来做围栏。佤族的茅草屋建筑规模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屋顶很矮的单层椭圆型屋,一种是上下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畜居的房子。单身成人、成年未婚和孤寡中老年会住第一种房子,另一种就普通家庭住的房子。新婚的夫妻是要住单层的草房,不管多么有富有,都必须住满3年以后才能搬到两层楼的房子里。
文化传承:传统与创新的交融
独龙族虽然人口数量很少,但他们顽强地传承着自己弥足珍贵的语言和习俗。独龙族语言,又名俅语,为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独龙族所使用。独龙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在独龙江上江地区和下江地区,其词汇和语音上有所区别,出现了不同的土语,但还没形成方言之别。独龙上江的独龙语与贡山的怒语十分相近,下江的独龙语与缅甸北部的独龙语相同。
独龙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相应的文字,独龙族的通讯和记事均依靠“刻木”“结绳”。因为没有文字,很多语言上的特点、语法以及规范都没有十分系统的保留下来,年龄较长的一些独龙族老人如今对独龙语的掌握也只仅限于口头上的交流。2006年,独龙族语言(贡山县),被云南省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民族语言文字,进一步加强了对濒危的独龙族语言的保护力度。
20世纪80年代初,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派龙乘云先生协助贡山文化馆的独龙族干部木里门·约翰,一起创制独龙文字。他们在日旺文的基础上,结合独龙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以独龙江方言为基础,草拟了一套独龙语拼音方案。1983年12月,方案在昆明召开的省民语委第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讨论通过,开始试行。
独龙语文字有45个声母,其中20个单辅音声母,11个复辅音声母,6个腭化辅音声母,8个圆唇化辅音声母和1个辅音尾;有72个韵母,其中单元音6个,复合元音音韵5个,带辅音韵尾的韵母61个。
独龙语拼音方案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试推广以来,广受独龙族干部群众欢迎,主要通行于独龙江两岸,在丙中洛小查腊(少部分)群众之间进行沟通及交流。但由于贡山是贫困县,严重缺少经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独龙文的推行工作,没能在群众中广泛推广。
佤族织锦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通过创新性地将咖啡纱线融入传统织锦,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让这一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在第二十二届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上,西盟县展出的咖啡纱线佤族织锦产品吸引了不少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摄
10月18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翁嘎科镇班弄村六组的娜香结束了在力所乡佐扩村的培训。6天里,在这个离她家40多公里的村寨,她教授40多名村民学习佤族织锦技艺。这是她10月以来参与的第二次培训,今年的第九次。
与以往不同,在最近的培训里,娜香会教学员们如何将咖啡纱线用在佤族织锦里。学员们很好奇,她解释:“咖啡纱线织锦卖得很火。”
今年7月,在昆明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以下简称“南博会”)上,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带来咖啡纱线织锦产品,成为咖啡产业展馆的爆款,开展当天,佤族织锦西装、领带、围裙、围巾、披肩等便被大量预订,签下了一批订单。北京、上海的采购商买下了班母村一半的咖啡师围裙库存。
“我们现在不担心产品是否卖得出去,而是担心怎么顺利完成订单。”班母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涛说。
咖啡纱线让佤族织锦有了更高辨识度
普洱是我国咖啡主产区之一;西盟的佤族织锦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到班母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干部陈涛,把这两样东西结合在了一起。
初到班母村,在走村入户时,看见佤族妇女制作的佤族织锦服饰、挎包、被面、床单、毯子等,陈涛总是爱不释手。
佤族织锦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织锦之一,其纺织工艺是佤族妇女从十三四岁就要开始学习的一门技能。
佤族织锦用的主要是棉和麻。以棉纺织为例,从种棉、采花、轧花、弹花、卷筳、纺纱、导纱、上浆、整经、上机到加工为成品,有完整的工艺。染色的染料从生活环境里的动植物、矿物中就地取材,如紫胶虫、密蒙花、白背枫、蓝靛草、麻栗树皮、黄土、茶叶、玉米粉、小饭豆等。
佤族织锦的织造使用的是踞织机,即腰机。织造时织工坐在地上,在腰部系一条腰带,双腿伸直蹬住卷经轴,利用腰部和脚的力量将经纱绷直,然后左手用一根细竹竿引导,右手用挑花刀挑花。挑花较为复杂,要加入上、下挑花格板。织造的纹样表达着佤族对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的热爱。比如,牛头纹是对牛的喜爱,波形纹是对火的崇拜,十字纹是对太阳、星星的尊崇,菱形纹象征种族繁衍;茅草纹和松鼠牙纹来源于茅草和松鼠牙齿,象征着坚韧和坚毅。佤族最喜欢的颜色是黑色和红色。黑色代表着“万物有灵”和男性的结实、勤劳;红色代表着能驱散黑暗、带来温暖和希望的火焰。
佤族织锦是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纺织专业技术书籍,陈涛了解到许多佤族织锦传统工艺的知识。但同时她也意识到,这一传统文化和市场仍有距离,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它,需要一个链接。
如今在西盟,佤族妇女已不再自己纺织棉线,都是从村镇周边的小商店或找批发商购买。但在成千上万的纱线品种里,她们能接触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和众多的年轻人一样,陈涛也是一名咖啡爱好者,喜欢咖啡的周边产品。一次偶然的机会,咖啡纱线触动了她。
今年3月,她前往上海参加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在眼花缭乱、不计其数的纱线品种里,她找到了咖啡纱线。
生产商介绍,随着我国咖啡市场不断扩大,对咖啡渣回收利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近年来,致力于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纺织行业,已将咖啡渣生产的纱线用来制作咖啡面料、咖啡服装、咖啡被、咖啡毛巾、咖啡鞋垫等。咖啡渣的吸附功能、疏松多孔的结构,使咖啡衣服有抗氧化、防紫外线、抗菌、控制异味、快干等功能。
此后的几个月里,在设计师、生产商、村民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陈涛当初的设想“把咖啡和非遗穿在身上”实现了。
当用云南咖啡渣生产的纱线运到班母村后,村里的佤锦纺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咖啡纱线织出的佤族织锦,开发成服装、床上用品、窗帘、抱枕、玩偶、挂件等产品,一些咖啡企业连锁店纷纷定制佤族织锦挂件、茶席,让古老的织锦成为潮流文化。
“用咖啡纱线作为桥梁,喜欢咖啡的青年会因咖啡的周边关注到佤族织锦。现代和传统的碰撞,满足了青年对环保、时尚的追求,也让佤族织锦有了更高的辨识度。”陈涛说。
“老手艺”变“新产业”
39岁的娜香是西盟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初中毕业时跟着妈妈娜洪从晒线、绕线、搭线、织布等环节开始学习佤族织锦,18岁时就能独立完成织布的全过程。她擅长编织佤族织锦
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独龙族和佤族的故事,正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