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构建“4+2+4”海洋产业体系,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青岛构建“4+2+4”海洋产业体系,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近日,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在多个场合强调,青岛要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青岛在新一轮海洋经济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决心。
“4+2+4”产业体系:青岛海洋经济的新蓝图
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青岛提出构建“4+2+4”海洋产业体系。其中,“4”是指培育壮大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2”是加快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另一个“4”则是改造提升现代渔业、港口航运、海洋文旅、海洋化工等优势产业。
这一产业体系的构建,旨在塑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据统计,2023年青岛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181.3亿元,同比增长6.5%,占全国、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和30.5%,居全国城市第三位。今年上半年,青岛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86个,总投资472.72亿元,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65.4%,总投资额较去年同期增长5.9%。
科技创新: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青岛依海而生,拥有与生俱来的蓝色基因。作为全国海洋科技资源最为富集的城市之一,青岛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全市现有涉海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145家,其中省级以上涉海科技创新平台56家。2023年,全市涉海技术交易额达69.35亿元,同比增长70%。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更是增长至28.2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86.7%。
在海洋人才方面,青岛集聚了37.65万名海洋人才,其中包括23位涉海“两院”院士。这些创新资源为青岛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挑战与机遇: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新征程
尽管青岛在海洋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与上海、宁波等城市相比,青岛的对外开放水平仍有提升空间。2021年,青岛的进出口总额仅为上海的20.9%、宁波的71.2%。
此外,青岛都市圈的城镇规模体系尚不合理,仅有青岛为Ⅰ型大城市,缺少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数量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面对挑战,青岛正积极应对。一方面,通过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提升港口辐射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优化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激发创新活力。
展望未来: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宏伟愿景
青岛的目标是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在海洋科技、海洋产业、海洋港口、对外开放等领域进一步深化部署。为此,青岛将着力提升海洋“五个中心”水平:
- 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持续强化海洋科技优势,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 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 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发挥港口优势,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 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搭建国际海洋治理平台,提升国际影响力
- 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和重大项目的推进,青岛有望在新一轮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