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睡眠不足削弱大脑抑制负面记忆能力
研究:睡眠不足削弱大脑抑制负面记忆能力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揭示了睡眠不足对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显著削弱人们抑制负面记忆的能力,从而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睡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睡眠不足的心理危害
研究团队来自英国约克大学,他们通过实验发现,缺乏睡眠的人在抑制负面记忆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在实验中,参与者被分为两组,一组享有良好睡眠,另一组则整夜不眠。所有参与者随后接受了关于负面记忆抑制能力的实验测试,期间还进行了脑核磁共振成像扫描。
实验采用了一种名为TNT(Think/No-Think,思考/不思考)的记忆测试,包括两个部分:在“思考实验”阶段,参与者需回忆起与特定面孔匹配的场景;在“不思考实验”阶段,则需努力避免想起关联场景。结果显示,缺乏睡眠组参与者对负面记忆的抑制能力显著降低。同时,脑影像结果揭示,良好休息的参与者在进行负面记忆抑制时,控制思维、行为与情感的大脑区域活跃度要远高于缺乏睡眠的组别。
重要的是,对睡眠的影响也体现在快速眼动期(REM睡眠),这一时期是梦境最活跃的时候,且大脑活动水平接近甚至超过清醒状态。研究发现,那些获得充分快速眼动睡眠的参与者在记忆抑制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激活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这一发现提示我们,保持足够的快速眼动睡眠对于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睡眠障碍与精神疾病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一项发表在《临床医学进展》上的研究指出,抑郁症患者中约90%普遍存在睡眠问题,如失眠、嗜睡症等。睡眠障碍不仅是抑郁症的症状,更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会增加自杀意念和行为的风险。研究还发现,睡眠改善可以预测抑郁的缓解和恢复,这表明失眠是抑郁症的可改变危险因素,治疗失眠有助于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和复发。
从机制上来看,睡眠障碍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一方面,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区域功能失调,如杏仁核、岛叶、前扣带和内侧前额叶皮质连接失调。另一方面,炎症因子假说认为,睡眠障碍会引发免疫系统异常,导致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进而影响神经元活动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最终引发抑郁症状。
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面对睡眠问题,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建立规律作息:每天按时上床和起床,保持稳定的生物钟。
- 改善睡前习惯: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减少光线刺激对褪黑激素分泌的影响。
- 调整饮食结构:晚餐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有助于促进睡眠,而高蛋白食物则有助于保持清醒。
- 适度运动: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显著改善睡眠质量,建议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
- 放松身心:尝试肌肉紧绷-放松练习或心理暗示等方法,帮助身体和大脑进入休息状态。
结语
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更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通过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我们不仅可以改善睡眠质量,更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精神疾病。因此,从今晚开始,让我们重视睡眠,为自己创造一个健康、规律的睡眠环境,让心灵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