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主题曲《光亮》走红,周深唱响苏轼经典诗句
紫禁城主题曲《光亮》走红,周深唱响苏轼经典诗句
2021年,大型纪录片《紫禁城》第六集《余晖》播出,其主题曲《光亮》迅速走红。这首歌由周深演唱,苟璘、苏轼作词,钱雷作曲,以明代历史为背景,通过大气磅礴的旋律和富有哲思的歌词,展现了在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渺小与坚韧。值得一提的是,歌曲中巧妙融入了苏轼的《定风波》诗句,使得整首歌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定风波》:苏轼的豁达与坚韧
《定风波》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展现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豁达态度。词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以轻松洒脱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风雨中从容前行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挫折的淡然态度。
这种豁达精神,正是《光亮》这首歌想要传达的核心理念。正如歌词中所唱:“最渺小最微弱最柔软最无畏的你,用尽了全力努力地回应。”这不仅是对苏轼精神的致敬,也是对每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奋力前行的个体的礼赞。
周深:用歌声诠释苏轼情怀
周深的演唱为《光亮》注入了灵魂。他独特的嗓音和细腻的情感处理,将苏轼的豁达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演唱《定风波》的诗句时,周深的声音既清澈又充满力量,仿佛穿越时空,与苏轼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
更值得一提的是,歌曲高潮处融入了京剧元素,由周深演唱,并得到京剧大师董炳义指导,增添了浓厚的传统艺术色彩。这种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不仅展现了周深的演唱实力,也体现了歌曲制作团队的匠心。
传统诗词的现代传承
《光亮》的成功,也体现了传统诗词在现代音乐中的传承价值。苏轼的《定风波》创作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然而,当这段诗句融入现代音乐中时,却依然能引起当代听众的共鸣。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正如《紫禁城》纪录片所展现的那样,历史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光亮》这首歌,正是通过音乐这一载体,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语:历史与艺术的交融
《光亮》这首歌,不仅是为《紫禁城》纪录片量身打造的主题曲,更是一次音乐与历史的对话。它让我们在欣赏音乐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韵味。正如苏轼在《定风波》中所写的那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的悲欢离合终将化为过眼云烟,唯有那些流传千古的文化瑰宝,才能跨越时空,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