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控烟立法显成效:吸烟率降至19.4%,成健康城市样板
上海控烟立法显成效:吸烟率降至19.4%,成健康城市样板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历时184天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这是《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履行后的首次世博会,上海向国际社会作出了打造“无烟世博”的庄严承诺。通过禁烟宣传、设置室外吸烟点等措施,上海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上海世博会成为159年历史上首个“无烟世博”。
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上海的控烟决心,也为后续的控烟立法奠定了基础。2017年3月1日,上海实施了修订后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这一举措标志着上海控烟工作进入2.0时代。
立法效果显著
数据显示,上海控烟立法成效显著。自2010年实施控烟条例以来,成人吸烟率已从26.85%降至2021年的19.4%,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目标。同时,公共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从37.5%降至12.3%,室内“无烟具”场所比例达93.4%。
经济效益可观
除了健康效益,禁烟立法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显示,上海实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立法使吸烟率下降2.2个百分点。如果全国实施类似立法,预计可在2017年至2035年间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058%。
国际影响力
上海的控烟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在2016年举办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上海向全世界展现了健康促进的“中国方案”和“上海实践”,上海是健康城市工作的样板城市。
经验可复制推广
上海的控烟经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借鉴。2024年12月,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室外二手烟控制的通知》,这是国内首个省级多部门联合发文规范室外二手烟。该通知对室外排队等候区、人行道和路口红绿灯等候区域等八类重点场所提出明确规范要求,进一步深化了“控烟行动三部曲”: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
上海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可以有效降低吸烟率,改善公共卫生状况。同时,控烟立法不仅能带来健康效益,还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作为健康城市的样板,上海的控烟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也为全球控烟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