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古建经受暴雨考验,16处文保单位安然无恙
许村古建经受暴雨考验,16处文保单位安然无恙
2024年6月,一场罕见暴雨突袭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在短短三天内,许村镇的降雨量超过了520毫米,相当于当地年平均降水量的一半。这场暴雨不仅考验着许村的防洪能力,更考验着这座千年古村的文化遗产——许村古建筑群。
千年古村的建筑奇迹
许村,原名富资里,始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唐朝末年,尚书许儒迁居于此,后人以许姓为主,遂改名为许村。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古建筑,被誉为“徽州古建筑艺术博物馆”。
许村的传统民居、祠堂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外墙为空斗砖墙砌筑,牌坊、桥梁等公共建筑则以石料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当属箬岭古官道。这条古道建于隋唐时期,是连接古徽州府和安庆府的重要官道,全长约105公里,被誉为“全国十大徒步古道”之一。走在古道上,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马蹄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汗水。
暴雨中的文化守护者
面对这场罕见的暴雨,许村古建筑群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据许村镇党委书记张志新介绍,从6月19日到21日,许村村降雨量超过520毫米,是安徽省降雨量最大的一个站点。“水像是从天上泼下来的。”他形容。
然而,暴雨过后,许村的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单体建筑整体状况良好。文物保护专员曹小平说:“除了现代的保护,古人在建村时就有着应对洪水的智慧。”
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守护
流经许村的昉溪河上有一座高阳廊桥,桥始建于元朝(1271年—1368年),桥墩的迎水面建有一个分水尖。曹小平解释说,分水尖像一把刀,能减少桥墩受到的洪水冲击力,还能将从上游冲下来的树枝等杂物拨到两边,“巧妙的设计保障了桥体安全,又可有效避免河道阻塞”。
除了古人的智慧,现代的保护措施也功不可没。张志新、曹小平都有多年文物保护经验,水退之后马上组织人员开展清淤工作,避免对古建筑地基产生影响。
未来的守护之路
许村古建筑群不仅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许村镇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制定了详细的保护管理制度。
同时,许村也在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通过发展文化旅游,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古建筑,为保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许村古建筑群在暴雨中的表现,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技艺,也体现了村民们世代相传的保护意识。这些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共同守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