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种姜秘籍:山东大姜防虫大作战
秋冬种姜秘籍:山东大姜防虫大作战
秋冬时节是山东大姜种植的关键时期,为了确保大姜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需要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本文将从种植前准备、秋冬种植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等方面,提供一份详细的种植指南。
种植前准备
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至关重要。前茬作物收获后,需要深翻晒垡,耕翻深度约25-30厘米,确保土壤无明暗坷垃,形成有利于根系生长的环境。同时,施足基肥,每公顷施用过磷酸钙750至1125千克加上75吨充分腐熟有机肥。
种姜选择与处理
选择无病虫害、色泽金黄、肥大饱满、不干裂、无机械损伤、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性强、未受冻的健康姜块作为种姜。播种前20至30天,将种姜取出并彻底清洗,随后晾晒1至2天,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精选种姜,选择健康、无病虫害、质地坚硬、色泽鲜亮的姜块,避免使用肉质软、干瘪或变色的姜块。催芽期间,控制温度在22至25℃,并保持20至25天,确保芽粗壮、饱满,注意保湿和透气。
秋冬种植技术要点
播种时间
山东大姜的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中上旬(露地覆膜种植)或4月底至5月初(直接露地直播)。采用保护地如大棚或小拱棚加地面覆膜的方式可以比直接露地种植提前大约1个月,即3月中下旬前后进行播种。
播种方法
株距约23-26厘米,姜芽一律朝向一致,覆土厚度以姜芽上1扁指厚,姜母上2扁指厚为宜。高产量的大姜,一般株距18-25厘米,适宜密度为5000-5500株/亩,亩用姜种400-600斤左右。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防治
姜瘟病(姜腐烂病):这是生姜产区中最常见且毁灭性的病害之一,主要借灌溉水及地下害虫传播,从种姜萌芽出土到生姜采收前均可发生。防治方法包括使用“可杀得2000”稀释800倍液浸泡姜种6小时;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并在姜穴里用生石灰。
斑点病:发病初期时,叶面喷施“扑宁”800-1000倍液或翠丽1500倍液,7-10天/次。
根腐病(姜腐霉根腐病):近地面茎叶处出现黄褐色病斑,后软化腐烂,导致地上叶片黄化凋萎。药剂防治可选用霜霉威盐酸盐、丙森锌、三乙膦酸铝、二氯异氰尿酸、氢氧化铜等,每隔710天灌根一次。
炭疽病:发病前喷施“云生”600-800倍液可有效预防发生。发病初期用“翠丽1000倍液+金云大-120”稀释1500倍液叶面喷施防治,间隔7-10天再喷一次,连续2-3次。
主要害虫防治
姜螟(钻心虫):为害生姜的主要害虫,以幼虫咬食嫩茎,钻到茎中危害,造成茎秆空心,使地上部茎叶枯萎。防治方法包括清洁田园,及时将受害茎叶清除,烧毁;药剂防治可在虫卵孵化高峰期,螟虫尚未钻入心叶蛀食之前,叶面喷洒90%敌百虫800-900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或敌杀死20003000倍液等。
姜蛆:生姜贮藏期的主要害虫,幼虫俗称姜蛆,也危害田间种姜,对生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影响。防治方法包括精选姜种,发现被害种姜立即淘汰,或用1.80%爱福丁乳油1000倍液浸泡种姜5-10分钟,以杜绝害虫从姜窖内传至田间。
蓟马:重点防治期在姜出膜状态,不建议使用喷雾器喷施药剂防治。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科学增施有机肥,适当多施磷钾肥。
田间管理
追肥培土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追肥应少量多次,氮磷钾肥配合使用。第一次追肥在6月份,苗高30厘米左右时进行;立秋前后进行第二次追肥,促进姜块膨大。大姜可进行三次追肥,结合喷洒叶面肥,生姜苗长至25公分第一次追肥,可选择有机肥,有益微生物菌肥或者用沼液顺水冲施,间隔大约3~4周再冲施一次沼液。立秋过后,生姜地下茎生长加快,每亩地可追施高钾复合肥35公斤左右,9月中旬进行第3次追肥。
灌溉排水
保持土壤湿润,避免过度灌溉导致积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止沤根或烂姜。在干旱时节要及时灌溉,雨后则要注意排水。夏季早晚浇水,立秋后4至6天浇一次水,维持土壤相对湿度75%至80%。
遮荫
生姜不耐强光和高温,需及时遮荫,保持60%的遮荫率,可选择覆盖遮阳网或使用竹竿搭建遮荫棚。
中耕保墒
苗高25公分左右开始中耕培土,中间可以分若干次进行,一直到生姜封垄之前完成培土,为避免伤根,生姜封垄之后不再中耕。
采收
大田收获嫩姜一般在8月初采收,老姜的最佳收获时期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植株地上部开始枯黄,根茎充分膨大老熟时进行采收。收获后的生姜要进行适当的晾晒,去除多余的水分,然后妥善储存,以保持其新鲜度。
通过以上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山东大姜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确保秋冬种植的顺利进行。希望这份指南能为农户提供实用的参考,助力大姜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