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600万到“煎饼花”:看传统美食如何变身致富产业
年入600万到“煎饼花”:看传统美食如何变身致富产业
煎饼,这种源自中国的传统美食,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江苏新沂合沟镇吴家村和山东蒙阴常路镇,两张小小的煎饼,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更成为了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金钥匙”。
从传统到创新:新沂合沟镇的煎饼革命
在江苏新沂市合沟镇吴家村,村民王桂荣凭借一张煎饼,开创了一番令人瞩目的事业。她将传统煎饼改良创新,开发出四大品类30多个单品,包括主食、零食、水果、养生系列,成功将传统主食打造成零食、养生食品,年利润达600万元。产品销往山东、上海等7个城市,完成了从餐桌面食到特色经济“领头羊”的华丽转变。
王桂荣的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她发现传统手工煎饼存在口感偏硬、不易储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她尝试引入发酵工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既保持传统风味又口感柔软、耐储存的新式煎饼。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品质,也大大延长了煎饼的保质期,为远距离销售创造了条件。
在产品创新的同时,王桂荣还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她注册了商标,设计了精美的包装,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如今,她的煎饼不仅在本地热销,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广受欢迎的特色农产品。
艺术与美食的完美融合:蒙阴常路的“煎饼花”
在山东蒙阴县常路镇,煎饼产业的创新则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魅力。常路大嫂煎饼加工厂总经理徐海霞,将传统煎饼与艺术创意相结合,开发出令人惊艳的“煎饼花”系列。
徐海霞最初只是尝试将黄桃、胡萝卜、火龙果等食材榨汁和面,制作出色彩斑斓的煎饼。当有顾客称赞这些煎饼“美得像花一样”时,她灵机一动,开始尝试将煎饼制作成玫瑰花的形状。经过不断摸索和改进,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煎饼花”诞生了。这些创意煎饼不仅保留了传统煎饼的营养和口感,更因其独特的外观和艺术价值而身价倍增,从每斤5元上涨到数十元,销路拓展至全国各地。
“煎饼花”的成功,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不仅购买煎饼,还亲自体验制作过程,感受沂蒙地区的传统文化。这种“煎饼+文旅”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餐桌到产业:煎饼创新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新沂和蒙阴的煎饼产业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两个案例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又勇于创新,开发出符合现代人口味和需求的新产品。
产业化发展: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将家庭作坊式生产提升为现代化产业。
品牌建设:注重品牌塑造和包装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
文旅融合:将煎饼产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开发体验式项目,延长产业链。
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新沂和蒙阴的煎饼产业创新实践,正是这一政策的生动注脚。它们不仅为当地农民开辟了增收渠道,也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下沉,顺应发展电商直播等多销售渠道,让致富新引擎更加强劲有力。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新沂和蒙阴这样的创新故事,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演。通过不断挖掘和创新,传统美食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