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难”遇上交叉执行:法院已执结7万余案,专家详解应对之策
“执行难”遇上交叉执行:法院已执结7万余案,专家详解应对之策
202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交叉执行工作。自试点以来,全国法院交叉执行案件72843件,执行到位金额398.91亿元。这一举措旨在解决法院执行不力问题,提升司法公信力。
扬州法院执行工作:数据与案例
以扬州市为例,2024年全市法院执行部门共受理案件23412件,结案19904件,执行到位金额65.12亿元。执行完毕率42.88%,执行到位率68.5%,首执案件终本率27.45%,评价执行工作的三项核心质效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在这些数据背后,是一系列打击拒执犯罪的典型案例。例如,在周某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中,被执行人利用他人微信账户隐匿财产并进行大额消费,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在李某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中,被执行人多次违反限制消费令,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执行不能”与“执行难”:本质区别
专家指出,“执行不能”与“执行难”存在本质区别。“执行不能”是指被执行人完全丧失履行能力,客观上不具备执行条件,即使法院穷尽一切执行措施也无法实际执行到位。这类案件属于申请执行人应当自行承担的商业风险、交易风险和法律风险,不应纳入执行难的范畴。
而“执行难”则是指被执行人有财产、有履行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执行不到的情形。例如,被执行人千方百计隐匿财产、逃避执行,导致法院查控困难;或者被执行人下落不明难以找到,有关部门不配合,导致执行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当事人视角:维权策略与挑战
面对法院执行不力,当事人可以采取多种措施维护自身权益。例如,申请公安联控,通过公安的信息网寻找被执行人;公开悬赏,利用群众力量提供线索;申请宣告失踪,对被执行人施加生活压力;保持与法院的沟通,及时了解案件进展;寻求专业律师帮助,制定有效的维权策略。
然而,执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位当事人在小红书上分享了她的经历:“面对执行难题,很多朋友是不是感觉‘急得头都大了’?法院总说找不到被执行人,要自己去找,可是该怎么找呢?别担心,今天教你几招专业的维权策略,让你把债务追回来!”
律师与法官视角:执行工作的复杂性
从律师的角度来看,执行案件的承办成本很高。律师需要调查银行流水、被执行人婚姻信息、离婚协议等,从万千线索中寻找转移财产的蛛丝马迹。然而,这往往是一场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很难得到申请人想要的结果。
一位实习法官也分享了她的经历:“第一个任务:敲判决书,打字还得练,太慢了!要练成我那九宫格飞速盲打的水平!为了让自己尽快习惯和记忆,我特意把我心爱的九宫格换成了26,这篇就是一个个字艰难敲出来的呜呜呜任务还没完成就下班了,明天继续!一定要记得保存,血泪教训啊……”
结语:加强法院执行力,提升社会信用
法院执行不力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社会信用体系和法治环境。正如一位律师所说:“以后应该继续是失信人的天下,敬告所有人,不要出借款项,不要赊账、不要相信别人,否则,目前的司法制度会狠狠教训你!”
因此,加强法院执行力,提升政府公信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这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如交叉执行制度;需要法院自身的努力,如加大打击拒执犯罪力度;也需要当事人的积极参与,如提供有效财产线索;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