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钶教你:如何与“熊孩子”有效沟通
吴一钶教你:如何与“熊孩子”有效沟通
“你又在玩手机!作业写完了吗?天天就知道玩,以后能有什么出息?”王女士又一次爆发了,她12岁的儿子小明正沉迷于手机游戏,对母亲的怒吼充耳不闻。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母子关系日益紧张。
王女士的火爆脾气,不仅没能阻止小明玩手机,反而让问题越来越严重。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又该如何解决呢?
爆炸脾气背后:爱还是伤害?
许多家长,像王女士一样,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了“批评教育”的漩涡。他们以为,严厉的指责能激发孩子的斗志,却不知,过度的批评如同寒风中的利刃,一点点割裂着孩子的自信与自尊。
亲子教育专家吴一钶指出,持续的负面评价,会让孩子形成“我不够好”的核心信念,影响其一生的自我价值感。正如《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所说,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事与愿违。
打破恶性循环:从沟通开始
那么,面对像小明这样的“熊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做呢?吴一钶提出了三个实用的沟通策略:
1. 发现闪光点,具体鼓励
想象一下,如果当小明在玩手机时,你不是一味批评,而是尝试换个角度:“我发现你对游戏很专注,这种专注力如果用在学习上,一定也能做得很好。”这样的鼓励,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可,从而慢慢建立起自信。
2. 引导自我认知,平衡角色
如果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色,比如游戏,家长可以引导他认识到,除了这个特长,还有许多其他角色值得探索。比如,鼓励孩子参与社区服务,体验助人的快乐;或者加入运动队,学会团队合作。
3. 建立正面沟通模式,减少批评
批评之前,先深呼吸,问问自己:“我真的要批评吗?还是有更好的方式?”尝试用“我感到...因为...我希望...”的句式表达不满,比如:“我感到很担心,因为你作业没按时完成,我希望我们能一起制定个计划,帮助你更好地管理时间。”
特别关注:手机沉迷怎么办?
针对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吴一钶建议:
共同制定规则:与孩子一起设定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培养自律习惯。
转移注意力:鼓励参与户外活动或其他兴趣爱好,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以身作则:家长通过自身行为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健康使用电子设备。
不同年龄段,沟通有讲究
1-3岁熊孩子: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陪伴,避免过度溺爱,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4-6岁熊孩子:加强规则意识教育,培养责任感,鼓励参加集体活动。
7-12岁熊孩子: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兴趣爱好,关注心理健康。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父母用心去了解和引导。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不仅能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能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记住,教育的本质是爱,而爱的艺术,就在于如何正确地表达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