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发展遇版权瓶颈,专家建议建立新版权评估机制
AIGC发展遇版权瓶颈,专家建议建立新版权评估机制
随着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版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最近,《纽约时报》对微软和OpenAI提起诉讼,指控其未经许可使用新闻内容训练AI模型,这再次引发了公众对AI生成内容版权的关注。面对这些挑战,ChatGPT及其背后的技术团队正在探索多种方法,包括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版权保护,以及建立更为精确的责任划分机制,力求在技术创新和版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法律和伦理问题,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AIGC面临的版权困境
AIGC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大量数据支持,这些数据往往包含受版权保护的内容。根据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报的研究,AIGC在爬取和使用在先作品时可能引发侵权风险。其长距离文本语义理解和跨域泛化推理为侵权提供了便利。在作品数据使用方面,AIGC可能逾越合理使用制度的边界,使在先作品走向无保护或过度保护的极端。在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方面,AIGC凭借其生成内容的“广度”与“厚度”解耦著作权主体性,挑战现有独创性标准。
法律案例分析
在Google Books案例中,法院最终认定Google的行为属于合理使用,因为其行为具有“转换性”,即创造了新的有价值的产品,且未对原作品市场造成损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AI生成内容都能享受同样的待遇。
在近期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被告AI公司因未经授权使用《奥特曼》图像,被认定侵犯了原告的复制权、改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法院在判决中参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指出被告作为AI服务提供商,应采取技术措施避免生成与版权作品实质相似的内容,并履行建立侵权投诉机制等合理注意义务。
解决方案探讨
面对AIGC带来的版权挑战,需要从制度创新和技术手段两个层面寻求解决方案。
从制度层面来看,可以考虑重释适当引用制度,建立使用在先作品背书机制,推动“作者中心主义”向“作品中心主义”过渡,建立基于可解释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独创性评估机制,重释独创性标准。
从技术层面来看,区块链等技术可以为版权保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AI生成内容的全程追溯,确保版权归属清晰明确。此外,建立更为精确的责任划分机制,明确AI服务提供商、用户和内容创作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有助于减少版权纠纷。
合作共赢的探索
OpenAI与《时代》杂志的合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根据协议,OpenAI将获得《时代》杂志百年文章档案的访问权限,用于改进ChatGPT并增强其AI模型。作为回报,《时代》杂志将利用OpenAI的技术为其受众开发创新产品。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版权问题,还能实现双赢。
结语
AIGC版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法律界、技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手段的双重驱动,我们有望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促进AIGC技术的健康发展。这不仅关乎技术进步,更关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