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教师如何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部最新方案给出明确指引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15: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教师如何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部最新方案给出明确指引

近日,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教师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01

教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02

实践案例:教师如何有效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

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广州市培英中学通过“一起·读懂·呵护·成长”项目,建立了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座谈会,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共同探讨学生发展问题。

开展多元化的主题活动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自2016年起,持续开展原创主题教育视频项目,通过拍摄反映学生校园生活的短视频,增进家校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这种创新的沟通方式不仅记录了学生的成长点滴,也成为家校互动的重要载体。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北京市西城区的“家校共育品牌创建”项目中,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编制了《家校社共育指导手册》,系统梳理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操作指南。同时,学校还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如邀请家长参与水墨画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也促进了家校之间的互动。

03

当前面临的挑战

尽管家校社协同育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1. 沟通不畅:部分教师反映,与家长的沟通存在障碍,难以达成共识。

  2. 责任边界不清: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各方的责任边界不够明确,容易产生推诿现象。

  3. 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社会资源获取上存在差异,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效果。

04

建议与展望

  1. 完善制度保障: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明确各方职责,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2. 加强教师培训: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和协同育人能力。

  3. 创新合作模式:鼓励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多样化的家校社合作模式,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交流。

  4. 强化社会支持:呼吁社会各界为学校提供更多资源支持,如文化、体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机会。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教师作为其中的关键力量,既要发挥专业优势,又要善于整合资源,搭建起家校社之间的沟通桥梁。随着相关政策的深入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家校社协同育人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