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墙记忆:老照片见证百年城门变迁
北京城墙记忆:老照片见证百年城门变迁
回想起1953年那场关于古建筑保护的座谈会,林徽因面对吴晗的指责,她坚定而有力地回应说:“我家族世代忠诚,充满正义感,你又是哪路神仙?如果你觉得拆毁古建筑是对的,那就请便吧,但总有一天,你们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林徽因当年的预言竟然成真了。当新世纪的大门敞开,永定门得到了精心的修复和重建。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欣赏那些百年前北京城墙的珍贵瞬间,感受那份原汁原味的古都韵味。(这些原本黑白的老照片,已经过细致的上色处理,更增添了历史的生动感。)
这张照片摄于1895年的北京,那时还是一片古老的韵味。你能看到城市的一角,正是位于北京内城的东南角楼,给人一种宁静而古老的感觉。照片的拍摄者是英国的诺曼·亨利,他用镜头捕捉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情。
北京的内城墙啊,它可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早在明朝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这座城墙就开始建设了。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在永乐十七年,也就是1419年完成了。照片中的那个主角,东南古角楼,它可是个了不起的建筑,建于1437年到1439年之间。这座角楼不仅是明代北京城唯一幸存下来的角楼,更是全国现存的最大古代角楼,可以说是见证了北京历史变迁的重要标志。
在1924年的某一天,朝阳门城楼被一位名叫西德尼·甘博的美国摄影师捕捉了下来。他的镜头中,这座古老的城楼仿佛被定格在时光里,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朝阳门在元朝有个很古老的名字,叫做齐化门。在明清两代,它可是京城里特别重要的运粮通道,那时候京城里大多数人的粮食都是靠这里运进来的。不过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1956年的10月9日,这座古老的朝阳门城楼被拆除了;紧接着,1958年,箭楼也消失了。这些都是历史的变迁,但朝阳门作为京城运粮之门的地位,和它给京城百姓带来的生活影响,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在1919年的一个瞬间,西德尼·甘博(美国人)捕捉到了朝阳门与东直门之间那段古老城墙的风貌。这张照片充满了历史的痕迹,让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
那城墙巍峨耸立,厚实而坚固,每一块砖石都像是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岁月。紧挨着城墙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护城河,河水清澈见底,闪着微光,像是一面镜子,静静地映照着城墙的雄伟身姿。河边,杨柳轻轻摇曳,仿佛在跳着轻盈的舞蹈,它们随着风儿低声细语,似乎在讲述着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
在1909年的那个时代,我们可以在《京师环城铁路工程摄影》这本资料中,找到关于前门站西站的记录。那个站点,仿佛带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交通初兴的年代。
正阳门,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前门,明清时期是北京内城的重要南门,它就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最南端。说到前门,不得不提的就是前门西站,那可是京汉铁路的起点站,早在1905年就开始运营了,不过可惜的是,到了1958年这座车站就被拆除了。
在1909年的那个时代,一幅名为《京师环城铁路工程摄影》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窥见广安门车站的身影。这张照片,就像一把时光钥匙,带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火车刚刚驶入京城的年代,感受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
广安门车站,作为京张铁路的起点,其正立面的上方醒目地写着“广安门车站”以及对应的英文“KUANGANMEN”。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发展,这座车站因年久失修和交通阻塞问题,在1956年不得不被拆除,成为了历史的回忆。
在1918年,为了让环城铁路能够顺畅地穿越城市,人们在内城的东南角楼两侧城墙上特意开凿了券洞。这一改动可见于《京师环城铁路工程摄影》中,是城市发展与交通布局巧妙结合的一个生动例子。
当你坐在北京地铁2号线上,穿梭在这座繁华的都市之中,可能很难想象,就在这一片土地上,百年前,一列列火车曾在这条线路上疾驰而过,那就是曾经的京师环城铁路。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和故事。
在1905年的老照片里,我们能看到前门附近的一个热闹场景——煤市场。这张照片出自《京师环城铁路工程摄影》,它仿佛带我们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市井气息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过去,骆驼们可是从京西门头沟的煤窑,辛辛苦苦地背来煤炭,送到我们北京城里。这些煤炭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在前门附近的煤市整齐地堆放着,供人们选购和使用。这样,北京的居民们就能方便地购买到这些从远方运来的煤炭了。
在1898年的某一天,一队骆驼商队在城墙下缓缓行进,它们是由日本摄影师山本赞七郎所记录下的场景。这些骆驼背负着沉甸甸的货物,沿着古老的路线行进,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贸易故事。
在当时的日本,照相行业的竞争已经如火如荼。山本先生独具慧眼,发现清国这片土地上蕴藏着无限的商业机会。于是,在1897年,他毅然决定迁往北京,在霞公府(现今贵宾楼饭店的附近)开设了一家照相馆,命名为“山本写真馆”。他的这一决定,不仅为他自己带来了商业上的成功,也为中国的照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1946年,有美国的《Life》杂志记者采用航拍技术,从空中捕捉了城墙的壮丽景象。这种拍摄方式让我们能够以全新的视角欣赏到这座城墙的宏伟与壮丽。
从高空鸟瞰,城墙就像一条巨龙安静地躺着,它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弯曲延伸。这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坚固堡垒,更像是历史的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变迁和故事。
在1900年的那个时光里,我们找到了一张与永定门相关的照片。不过,这张照片的具体来源却像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无从查起。
你知道吗,老北京的外城曾经有七座城门,其中最大的一座就是永定门。这座城门是在明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553年建造的,刚开始只有城门楼。过了十年,也就是明嘉靖四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563年,人们又在旁边修建了瓮城,使得这座城门更加完整和坚固。
在1951年,为了改善永定门地区的交通状况,政府决定拆除瓮城以及它东西两侧的城墙。接着,在1957年,城门和箭楼也被拆除了。但值得高兴的是,为了恢复这一历史遗迹,2003年我们在原址上重新建起了永定门城楼。
在1921年的那个岁月,我们聚焦到了北京的崇文门,那时的它,被一位名叫喜龙仁的瑞典摄影师捕捉下来,成为了历史的瞬间。
在1921年,瑞典的喜龙仁先生来到了中国的崇文门瓮城,并亲眼目睹了火车穿越城楼的壮观景象,这一刻被他详细记录下来。这是他第二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为了这次旅行,他甚至辞去了斯德哥尔摩大学那份待遇优厚的教学工作。喜龙仁先生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前后共六次访问这片土地,有时停留一个多月,最长的时候甚至超过了两年。
在1920年的那个时代,崇文门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留下了美国摄影师史迪威的镜头记录。这些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让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
这两张照片上的女士们,显然属于满族,她们穿着自家传统的衣裳,一边悠闲地走着,一边愉悦地交谈着,这种画面给人一种亲切又温馨的感觉。
在1886年,我们得到了一张关于崇文门的全景照片,但很遗憾,拍摄者的身份并未被记录下来。
这张照片曾捕捉到了崇文门的完整风貌,你能看到它的城楼、闸楼、翁城、箭楼,还有环绕其间的护城河。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崇文门已经不复存在。但幸运的是,在历史的档案里,我们还能找到关于“古代天下第一税关”——崇文门税关的记忆,它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过去。
在1901年的某一天,我们找到了这样一张照片,它捕捉了永定门外护城河的风貌。不过,很遗憾,我们不知道当时究竟是谁拍下了这个画面。
在北京的三伏天里,天气热得让人难以忍受。那时,人力车和马车的车夫们,在忙完一天的拉车工作后,会选择在这里洗车。而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像照片中的孩子们一样,跳入水中游个泳、洗个澡,以此来驱散身上的暑气,让身体凉快些。
在1913年,有座楼位于内城的东南角,但它的具体来源和背景却不为人知,仿佛是城市中的一段神秘传说。
在城墙的脚下,静静地躺着一条宽阔的护城河,它悠悠地流淌着,水面上泛着微微的金色光芒,宛如一条金色的丝带在舞动。两岸,郁郁葱葱的树木和五颜六色的花草竞相生长,它们在轻柔的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远处的角楼矗立在那里,高大而庄严,夕阳的余晖洒在上面,更显其庄重与大气。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让人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久久不愿离去。
在遥远的1911年,有一个叫做广安门的地方,但它的确切来历却像是一个谜团,始终没能完全解开。
广安门,大家更喜欢叫它彰仪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城外城唯一一个向西敞开的大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1553年,那时它作为外城的七座大门之一被建立起来。
在五十年代,广安门因为历经岁月的侵蚀,加上疏于维护,变得相当危险,因此出于安全考虑,这座曾经连接外省与北京的重要城门最终被完全拆除。
在1946年的一个寻常日子,位于北京城西北角的西直门箭楼迎来了一个特别的访客——美国《生活》杂志的记者。他手持相机,记录下了这座古老建筑的韵味和风采。这张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展现了那个时代北京城的风貌。
西直门,这个地名曾经有一个古老的称谓,叫做元大都的和义门。不过,到了明朝的永乐十七年,它更名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西直门”。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西直门城楼和箭楼还经历了一次大修缮。在那时的照片上,城楼上显眼地挂着一条标语:“我们要巩固国家的统一,守护我们的和平。”但可惜的是,六十年代末期,那里的瓮城、箭楼和城楼都被拆除了,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在六十年代末,西直门正经历着一场变革,它不再是人们熟悉的模样,而是被逐渐拆除,仿佛是在告别过去,迎接新的未来。
之前我们聊到了西直门,其实这座城门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在元朝时期的一个叫做和义门的基础上,经过后来人的修建才变成我们现在所见的模样。如今,当西直门的墙皮被揭开,那个在史书里记载的和义门仿佛穿越时光,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能够一窥它的历史风采。
现在梁先生已经步入晚年,身体不再如从前般矫健。当他得知这个消息时,内心充满了激动。他满怀期待地希望妻子能够到现场去拍张照片,但很遗憾,这个愿望被妻子婉拒了。
最后想说:时间过得真快,感觉就像是一眨眼的事,转瞬即逝。哪怕是一百年的岁月,也仿佛不够用。就像贾樟柯导演在《山河故人》里表达的那样,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个人都只能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一段旅程,最终我们还是要各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