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警惕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增加,这些措施要记牢
汛期警惕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增加,这些措施要记牢
当前,我国多地进入汛期,长江干流及多条支流超警,血吸虫病防控形势严峻。国家疾控局近日发布《关于加强2024年汛期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血吸虫病流行区高度重视汛期防控工作,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感染和疫情暴发。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接触疫水传播。血吸虫的尾蚴仅需10秒即可钻入人体皮肤,进入人体后靠静脉血液生存。感染后可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致肝脾肿大、腹水等。据统计,血吸虫病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份,严重威胁群众健康。
为什么汛期是血吸虫病的高发期?主要有以下原因:
粪便污染水体机会增加:汛期居民厕所和家畜圈舍可能被洪水淹没或毁坏,含有血吸虫虫卵的人畜粪便容易污染水体。
适宜的孵化温度:血吸虫虫卵最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0至30摄氏度,而汛期温度多在此范围内,利于虫卵孵化成毛蚴。
钉螺扩散风险增大: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汛期水体泛滥会导致钉螺扩散,增加感染风险。
人群接触疫水机会增多:汛期人们进行抢收抢种、捕鱼、洗衣等涉水活动频次增加,感染风险随之上升。
如何有效预防血吸虫病?关键在于减少与疫水的接触:
避免接触疫水:尽量不要在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中游泳、戏水或进行其他涉水活动。
使用防护用品:因抗洪抢险等原因必须接触水体时,应在下水前将接触自然水体的皮肤部位均匀涂抹防蚴灵等防护药膏,并穿戴胶靴、胶手套、胶裤等防护用品。
安全用水:尽量使用干净卫生的水源,不喝生水。对于临时用水,可以每50kg水加漂白精0.5g或漂白粉1g处理,30分钟后可以使用,饮用水必须煮沸后饮用。
管好粪便:血吸虫病病人和病畜粪便中通常含有血吸虫虫卵,而虫卵只有在水中才能孵化,所以要管好人畜粪便,安全放牧,避免粪便入水,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如果在疫区接触过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一个月左右应到当地疾控中心或血防站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是否感染血吸虫病。如果感染血吸虫病,应规范服用吡喹酮进行治疗。
血吸虫病是可防可治的。通过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和及时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好汛期血吸虫病防控工作,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