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意识障碍康复:精准诊断是关键,多种治疗方案并行
专家解读意识障碍康复:精准诊断是关键,多种治疗方案并行
意识障碍是神经科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5000万人遭受脑外伤,1500万新增脑卒中患者,其中相当一部分会发展为严重意识障碍(DOC),包括昏迷、植物状态和微意识状态等。随着现代神经重症救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脑损伤危重症患者得以存活,但以DOC状态生存的患者数量激增,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精准诊断:意识障碍康复的前提
意识障碍的精准诊断是制定有效康复计划的基础。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行为评估和神经影像技术进行诊断。
行为评估
2018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和2020年欧洲神经病学学会(EAN)指南推荐使用昏迷恢复量表(CRS-R)。该量表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脑损伤后的DOC评估,但在严重脑损伤急性期的使用有限。研究者正在努力优化实验范式以提高评估准确度。
神经影像技术
在急性期,传统的脑CT因其快速数据采集和广泛推广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相比之下,MRI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能为严重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提供证据。扩散张量成像(DTI)可以测量严重脑损伤后白质的异常结构连接,而脑电图(EEG)则因其避免行为测试主观性且操作简便而得到重视。
在亚急性到慢性阶段,神经影像学评估取得了显著进展。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揭示了DOC患者大脑代谢异常的证据,结构MRI直接显示大脑异常,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则通过计算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的时间相关性提供单一过程的优势。
最佳实践案例:从理论到应用
药物治疗
目前,金刚烷胺是唯一获得II级临床证据支持的药物。研究显示,金刚烷胺能促进意识恢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但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滥用。
神经调控技术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另一种获得II级临床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法。tDCS通过微弱电流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此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脊髓电刺激(SCS)和迷走神经电刺激(VNS)等技术也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良好前景。
中国康复医学会专家观点
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冯珍教授指出,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受损严重,伴有复杂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康复周期长且难度大。她强调,正确的诊断治疗和早期预警是减少发病率和病残率的关键。
最新动态:专家在线解读
为帮助临床医生和康复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意识障碍康复技术,中国康复医学会将于6月13日19:30举办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冯珍教授,围绕意识障碍的评估诊断与康复治疗进行深度解读。观众可通过微信视频号搜索“中国康复医学会”观看直播。
意识障碍康复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和患者家属的积极参与。随着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意识障碍患者将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