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的励志人物故事
身残志坚的励志人物故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有一些人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决心,克服身体的局限,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他们用行动证明了,真正的障碍往往来自内心而非外在。以下是12个身残志坚的励志人物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不屈的精神力量。
1. 杰西卡考克斯:无臂飞行员
“我不需要同情,也不需要依靠别人,我还要成为别人的榜样。”
杰西卡考克斯,1983年出生于美国,天生没有双臂。但她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用顽强的毅力学会了用脚代替手完成各种日常活动。更令人惊叹的是,她成功考取了驾驶执照,成为了一名飞行员。杰西卡用行动证明了身体的残缺并不意味着能力的缺失。
2. 尼克胡哲:无四肢的励志演说家
“一个没有四肢的人,骑马、打鼓、游泳、足球却样样皆能,完美诠释不设限的人生。”
尼克胡哲1982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天生没有四肢。尽管如此,他不仅学会了独立生活,还积极投身于演讲事业。自19岁进行第一次演讲后,他的足迹遍布全球,与数千万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他教会人们将生活中的阻碍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麻烦和困难。凭借非凡的勇气、智慧的头脑和坚定的信仰,他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励志演讲大师。
3. 约翰库提斯:轮椅上的激励大师
“无论你认为自己多么的不幸,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你更不幸的人!”
约翰库提斯1969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天生双腿残废。但他没有被命运击垮,而是选择了挑战医学观念,以拒绝死亡的态度面对生活。他不仅摆脱了轮椅,还能自如地移动和生活。如今的约翰库提斯已成为国际著名的激励演讲家,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
4. 陈州:用歌声征服中国的无腿歌手
陈州,1983年出生于中国山东,13岁时因意外失去双腿。但他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18岁开始学习唱歌,从四处乞讨到流浪卖唱,最终以歌声征服了中国。他走遍全国700多个城市,不仅实现了个人的梦想,还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成为了一名激励大师。
5. 史蒂芬霍金:轮椅上的宇宙探秘者
霍金在上学期间,霍金分在一个很好的班,尽管他的成绩名次从未进过前一半,但仍受到同学的尊敬,同学为他起了一个外号———爱因斯坦。霍金在班上有一些要好的同学,他们喜欢听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如莫扎特、马x、贝多芬,也到音乐厅去听音乐。他们还经常讨论一些科学和宗教问题,例如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运行是否需要上帝的作用。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下从事研究的理想,但之后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情绪,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应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刻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正因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之后由於得了肺炎而理解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此刻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十分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6. 司马迁:忍辱负重的史学巨匠
司马迁因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进监狱,他在狱中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又觉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如果就这样轻易死去,《史记》由谁来完成呢,他决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50岁那年,司马迁被释放出狱,他更加奋发,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写《史记》中去。
他用了14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这部50多万字的著作,这是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写出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7. 桑兰:轮椅上的阳光女孩
桑兰,1981年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导致高位截瘫。面对如此重大的变故,桑兰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韧精神。她不仅没有放弃生活,还积极投身于学习和公益事业。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8. 张海迪:轮椅上的知识追求者
张海迪这个勇于与疾病顽强搏斗的身残志坚的女性,她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偶像,是当代的“保尔·柯察金”。
五岁的张海迪因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从那时起,张海迪便开始了她特殊的人生之路。她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背着书包去上学,只能在家里坐着轮椅,自学那些正常的孩子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不久,她做了一次手术。这次手术之后,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了,甚至连脖子都不能扭一下。她请妈妈在桌子上支一面镜子,这样她就可以从镜子里面看书了。
就这样,张海迪系统地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后来又开始自学英语。她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定:每天背熟10个英语单词,如果背不全,忘了几个就狠狠地咬几下自己的手指。因此她的英语进步得非常快,渐渐地,她开始替有关单位翻译英语资料。有一次,她翻译了一部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老编辑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亲自为她书写了序,题目是: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并始终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9. 海伦凯勒:盲聋哑作家
海伦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父亲亚瑟是位南方邦联老兵。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老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再考进哈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这对于一个失明和失聪的人而言,可说是教人难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伦·凯勒成功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而且成绩优异。而这么多年来沙利文老师则一直留在海伦·凯勒身边,并将教科书与上课内容写在海伦·凯勒的手掌上,让凯勒能了解其内容,可说是对海伦·凯勒不离不弃,因此海伦·凯勒一生均十分感激她。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Life)。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身体的残缺并不意味着梦想的终结。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