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呕病房”到专业心理支持,复旦肿瘤医院构建人文医疗新模式
从“无呕病房”到专业心理支持,复旦肿瘤医院构建人文医疗新模式
在与癌症抗争的漫长旅程中,患者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国内顶尖的肿瘤专科医院,不仅在医疗技术上追求卓越,在患者心理关怀方面也走在前列。医院通过创新的“无呕病房”项目和全面的心理支持体系,为患者打造了一片心灵的绿洲。
“无呕病房”:从身体到心灵的全方位呵护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但其带来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常常让患者望而生畏。为破解这一难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创新性提出“无呕病房”理念,通过医-护-患三方联动,实现对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全程管理。
“无呕病房”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高风险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了约90%,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这一管理模式已被纳入2024年版《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全程管理上海专家共识》,成为业界标杆。
“无呕病房”的成功秘诀在于其精细化、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从患者入院开始,医护团队就通过信息化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在化疗前、化疗期间和间歇期,医护团队通过饮食宣教、风险筛查、预防性用药等多种手段,全程守护患者。一旦出现≥2级恶心、呕吐症状,立即启动循证医学解救方案和非药物性干预措施。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表示,“无呕病房”的创建是从患者的就医体验出发,不仅关注疾病治疗,更关注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同时,医护共同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了医护联动,模式创新值得进一步推广。
专业团队:为患者心灵护航
除了“无呕病房”这样的创新项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还拥有一支专业的心理医学团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
医院心理医学科成立于1987年,是国内最早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医疗机构之一。经过30余年的发展,科室已形成一支由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心理治疗师组成的专业团队。每年门诊量达5万余人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教授表示,科室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心理干预服务。通过认知行为治疗、人本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等多种心理治疗技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同时,科室还积极开展临床心理评估,通过焦虑、抑郁等症状量表评定,精准把握患者心理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医学科还参与上海心理健康热线工作,为患者提供24小时心理支持。此外,科室与多个临床科室合作,开设双心门诊和MDT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心理支持服务。
多元服务:构建全方位心理支持体系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患者可以享受到多元化的心理支持服务。医院不仅提供传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还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
例如,医院开设了强迫症专病门诊,为特定患者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同时,医院还参与社区与初级保健中抑郁症的识别和干预工作,将心理关怀延伸到院外。针对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医院专门开展相关研究,为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面对癌症,患者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医术,更需要温暖的关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通过创新的管理模式和专业的心理支持团队,为患者打造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治疗环境。在这里,患者不仅能获得身体上的治疗,更能得到心灵上的慰藉。正如一位患者所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重新找回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正在经历癌症治疗的艰难时刻,请记得,你并不孤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心理支持团队随时准备伸出援手,与你一起迎接生命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