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剂影响肾脏健康,无糖饮料需适量饮用
甜味剂影响肾脏健康,无糖饮料需适量饮用
无糖饮料虽然以甜味剂替代传统糖分,热量更低,但其健康影响仍存争议。我将从甜味剂的种类、安全性,以及对肾脏、血糖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等角度,全面探讨无糖饮料的健康风险。
甜味剂的种类和安全性
甜味剂是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类。与蔗糖、果糖等添加糖相比,甜味剂具有甜度高、能量低、稳定性好等特点,在食品中只需添加极少的量就能获得适宜的甜度,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且更适合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和老年人等需要控制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特殊消费群体。
目前,在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主要可分为3种类型:糖醇类营养性甜味剂(如赤藓糖醇、木糖醇等)、天然非营养性甜味剂(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甘草甜素等)和人工合成的非营养性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糖精、纽甜、甜蜜素、三氯蔗糖等)。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往往会将非营养性甜味剂与糖醇类营养性甜味剂复配使用,因为非营养性甜味剂具有甜度较高、用量少等优点,但有些会有金属味等不良后味,而糖醇类营养性甜味剂甜度低,但能够起到掩盖不良风味的作用,两者复配使用能够优势互补、协调口感、增强风味。
无糖饮料对肾脏的影响
在改善饮料口味上,甜蜜的味道多由代糖产生。代糖属于食品添加剂的一种,有糖醇类代糖,例如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天然代糖,如植物中提取的罗汉果糖苷;人工合成类代糖,如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人工合成类代糖甜度较高,阿斯巴甜是蔗糖甜度200倍。在《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的表述中,科学合理使用甜味剂是安全的。可是现在很多人将饮料当成了日常饮水,从早晨开始一杯接一杯开怀畅饮,这样的生活方式造成摄入甜味剂过多,会给我们的肾脏健康带来风险。
我们的肾脏像一个工厂,藏在人体深处,不断将代谢废物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包括无糖饮品中的甜味剂。甜味剂在人体代谢中,一部分被肝脏分解为单糖或者氨基酸进入血液,带到全身各处;另一部分未被肝脏分解的甜味剂通过肾脏排出体外。长期大量摄入甜味剂会增加肾脏的工作负担,就好比机器总是满负荷工作容易出现问题,过度疲劳的肾脏可能无法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排出体外,从而出现肾脏疾病。
在一个随访23年的研究中发现,每周饮用无糖饮料5~7杯的人群,出现肾脏疾病的风险是每周饮用无糖饮料小于1杯人群的1.83倍,每天多喝一杯无糖饮料,出现终末期肾脏病的风险增加29%。
甜味剂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能量和均衡营养的前提下,适量摄入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或者少量摄入甜食,都是安全的。对于喜欢吃甜食的糖尿病患者,在膳食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选择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的食物,可以保留甜味口感,同时不增加能量摄入。甜味剂几乎不会影响血糖水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糖尿病患者的膳食中,适量摄入添加非营养性甜味剂的食品或饮料是安全的。但要注意,一些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食品本身依然含有淀粉,会在体内分解为葡萄糖,因此不能过量摄入。
甜味剂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0糖”食品、饮料以其“无热量、零负担、降低龋齿风险”的宣传,圈粉无数。然而,代糖不能减肥,更不利于降糖,过量食用还有潜在危害,比如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肠道菌群紊乱、脂肪肝等问题。甲之代糖,乙之砒霜!一定要理性看待,适量食用。
更容易勾起甜瘾
代糖控制体重更多基于理论层面,在肥胖的糖尿病人群中也可能产生较小的收益;对于一般人群而言,长期食用代糖可能会增强对甜食和饮料的渴望,从而导致肥胖。
造成肠道菌群紊乱
肠道菌群在维持免疫和代谢稳态以及抵御病原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炎症性疾病和感染的发病机制与改变的肠道细菌组成(生态失调)有关。研究显示,大量食用代糖可能会使肠道菌群紊乱,究其原因可能是代糖无法为肠道菌群提供合适的能源物质,而使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增加肠组织炎症的发生风险。
不仅如此,代糖导致的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可能会引起糖耐量异常。代糖虽不同于葡萄糖等直接代谢升高血糖,但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机体能量摄入与代谢,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有一定关系,相关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甜味受体增加肠促胰素的分泌,上调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影响肠道葡萄糖吸收,进而影响血糖。
此外,一些代糖也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适症状。食用糖醇类代糖食品时,糖醇在人体内不会被完全吸收和消化,容易引起腹部不适、胀气、肠鸣等消化道症状,过量食用甚至会引发腹泻等不适症状。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研究显示,食用过多含糖饮料或人工甜味剂饮料可能会增加特定人群冠心病及卒中的风险,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当人体摄入含有30g赤藓糖醇的食品后,血液中赤藓糖醇含量会显著上升,且持续时间达两天以上。血液中的赤藓糖醇达到一定浓度会诱导血小板聚集和激活,从而促进血栓形成,如果这时刚好有动脉损伤,则会增加血管阻塞风险,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国人群中,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最高的人,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是最低水平的1.8倍。欧洲人群中,这一风险是2.21倍。
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
糖精与三氯蔗糖这两种常见的人工代糖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团队连续11周使用糖精与三氯蔗糖两种人工代糖和一种天然代糖喂养小鼠,发现人工代糖的摄入显著提高了小鼠体内的炎症水平以及肝脏中的脂质堆积,证实人工代糖比天然代糖更容易导致脂肪肝。研究团队最终证实,糖精与三氯蔗糖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
建议
无糖饮料可以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一部分,但要保持肾脏健康,我们需要综合考虑饮食的各个方面。迈向健康生活,喝甜饮一定不要贪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