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研讨:大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
暨南大学研讨:大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
近日,暨南大学中文系召开了《大学语文》课程及教材研讨会,聚焦如何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议强调,通过在教材中融入爱国主义、历史担当、民族精神等元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更能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举旨在应对新时代的教育需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使大学语文课程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课程的困境与挑战
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认为与专业无关。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此外,教学方法传统,缺乏创新,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有研究显示,许多大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在他们提交的文字性材料,如作业、实验报告、项目申请书、汇报PPT、论文、总结等中,经常存在错别字、用词不当、标点符号错误、英式中文、文理不通、语句不顺、没有逻辑性、语病等明显的书面表达缺陷。在日常学习交流中也存在着逻辑混乱、不敢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等口头表达问题。他们普遍缺乏语言修养,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课业成绩、论文质量以及与人沟通交流的效果。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吸引力
面对这些挑战,高校纷纷开始探索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之路。暨南大学的改革举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教材内容上,新修订的《大学语文》教材将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佛道思想、乐舞书画、科举制度等文化元素,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同时,教材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
在教学方法上,学校将采用“工作坊式”教学理念,通过创意写作、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时,将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与思想。
在评估方式上,学校将结合期末考试(70%)和平常表现(30%,包括出勤、作业等),注重综合能力评价。
未来展望:大学语文的新使命
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必修课程,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同时,通过深度融合传统文化,课程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大学语文课程应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方法,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在信息化时代保持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个关心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人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