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节起源揭秘:年兽传说与丰收庆典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14:4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节起源揭秘:年兽传说与丰收庆典

在中国,春节是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其中,“年兽传说”是最为广泛流传的故事之一,它不仅解释了春节的起源,还为许多传统习俗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此外,春节还是庆祝丰收和祈求好运的日子,人们通过各种庆祝活动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这些古老的习俗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传递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快来一起探索春节背后的故事吧!

01

年兽传说:春节的神秘起源

相传古代有一种叫作“年”的怪兽,这种怪兽头长犄角、眼如铜铃,凶猛异常。每年农历除夕,年兽就会下山来吃食牲畜、糟蹋庄稼,甚至还会吃人!因此每到年兽即将出现的时候,村民们便会躲到深山以躲避年兽。

某一年除夕,村外来了个老乞丐。这老乞丐拄着拐杖,有着长长的白胡子,看似还有些仙风道骨。他来到村子里乞讨,可是平日里遇见乞丐,村民都不一定理睬,这个时候大家忙于收拾,根本无人搭理。老乞丐沿路乞讨,终于遇上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老婆婆将乞丐请回家中,给予了他一些食物,并且告诉他自己要上山避难。

谁知老乞丐听后哈哈大笑,说只要让他待在家中一夜,一定可以赶走年兽。老婆婆苦劝不听,只好答应他的请求,自己上山避难去了。

当晚,年兽进村。放眼望去,只有老婆婆家烛火通明,仔细看门户都贴满了红纸。年兽看见光明,认为家中有人,便向老婆婆家中跑去,忽然听到霹哩啪啦的声响,立刻吓得停下脚步。这时家门大开,老人现身,手中拿着爆竹往年兽扔去。年兽大惊失色,落荒而逃。

隔天早上,回到村子的村民们发现村中安然无恙,而老婆婆家贴着红纸,院子里一堆竹节在柴火中劈啪作响,屋内蜡烛还发着余光。一问之下才知道是老人赶走了年兽。事情传开后,乡亲们纷纷到亲友家道喜问好。从此之后,大家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方法。年兽怕红、怕巨响、怕火光,于是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放鞭炮,当夜也会灯火通明,称为“守岁”,并在初一时候互道恭喜。

02

丰收庆典:感恩与祈福的节日

除了年兽传说,春节还是一个庆祝丰收和祈求好运的重要节日。春节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最大的节日,首要原因就在于其处于“辞旧迎新”这个特殊时间节点。虽然中国在汉代以前改朝换代都有“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变牺牲”①的做法,如《尔雅·释天》中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夏历以正月的朔日为岁首,称为“夏正建②寅”;殷历以十二月的朔日为岁首,称为“殷正建丑”;周历以十一月的朔日为岁首,称为“周正建子”;秦代以颛顼历十月的朔日为岁首,称为“秦正建亥”。但从甲骨文、《尚书》《诗经》等文献来看,岁首前后都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其核心是围绕“年”展开。“年”字出现在甲骨文中,从禾从人(个别从黍从人),《说文解字·禾部》解释:“年,谷熟也。”正如董作宾先生所说:“卜辞秊字用途有二;一是求年,一是受年。……求年,就是后世‘祈谷’之祭。受年,受黍年,就是年谷丰登之意。……到了周代才把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而年字始含有岁、祀之意。”③

由此可见,这一特殊时间节点能孕育、演化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根源在于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在新石器时期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原始农业,如早在一万年左右的浙江上山文化遗址中出现了人工栽培的水稻;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中就出土了大量交相叠压的稻谷、稻秆、稻叶、谷壳,厚度一般在20-50厘米之间,最厚处堆积达1米以上。从堆积的面积和厚度折算,稻谷总量在百吨以上④。据专家鉴定,主要是人工栽培的稻谷,其中混杂着少量采集来的野生稻谷,人工栽培的稻谷有籼稻和粳稻之分。有学者研究后认为河姆渡人的水稻种植,已经脱离初期的零星播种进入原始农业规模种植阶段;稻谷已经成为河姆渡人的主食,早期人类一直赖以生存的采集和渔猎已降到辅助的地位。学界一般认为至迟到殷商后期,我国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已经转向农耕生产,进入了农耕社会。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天吃饭”,当时人们相信万物有灵,相信自然气候都是由神灵掌控的,于是就出现了农作物收割后祭祀神灵的活动,用新收获的粮食祭祀护佑农业生产的各种神灵,同时祈求在新的一年继续得到神灵的护佑,于是逐渐出现了“春节”的雏形。

自西周以来确立的宗法家族制度助推了春节主题的完善。宗法家族以男性血缘关系为中心,同居共财,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家族群体,有的十几人,有的达数千人。为了维系家族内部的和谐关系,确保家族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人人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人伦原则,高达观称之为宗法精神:“此种精神规定于制度,见之于诗书,深入人心,积成习惯。举凡中国人民,自孩提以至老死,耳有所闻,目有所见,居家、行事,无一不受宗法精神之支配,其影响于一般人之日常生活,应可想见。此种宗法精神,为万世不易之国是,顺之者生,逆之者死,融合凝固,以铸成中国家族社会之特性。所以中国家族社会之形式,虽时代更替不无变迁,独宗法精神自周初以迄近代,独一贯相传。”⑤宗法家族中的“团圆”理想充实了春节的核心内涵。

当然,春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颁布的《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下来。

因为春节源于农耕生产和宗法家族,所以最主要的主题是感恩、庆贺和祈福。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感恩在过去一年神灵、祖先和所有人的帮助,庆贺农作物的丰收和家人的平安,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健康幸福。

为了表达这三个主题,逐渐形成了各种仪式活动。如以祭祀天地祖先、谢年、拜年走亲戚等表示感恩,以穿新衣、吃团圆饭、舞龙舞狮等表示庆贺,以祭祖、接财神、压岁钱、社火等表示祈福。可以说春节所有的仪式活动均是因主题表达的需要而逐渐产生和丰富的。

03

春节的三大主题

从上述春节的主题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下的春节三大主题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如:在表达感恩方面,祭祀活动虽然比以前少了,但在很多地方仍有存在,如吃年夜饭之前,举行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先的活动,在庭院中或家门口,摆放一张天地桌,上面供奉“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神马、福禄寿三星画像等,摆上供品,然后烧香点烛,请诸神享受供品过年;同时也要祭祖,请祖先吃年夜饭。拜年也是很普遍的现象,正月期间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拎着礼物拜年的人群络绎不绝,虽然有些人因各种原因无法到亲戚朋友家中拜年,但也会通过电话、短信、微信远距离拜年。

在庆贺方面,从家庭到社区都有许多民俗活动。家庭团圆、阖家吃年夜饭是一种家庭的庆贺。每到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朝向一个目标——家(老家)汇聚,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中国人回家的步伐。春运期间,城乡之间几十亿次的人口大移动,构成了世界上罕见的景观,赶回家吃上年夜饭是每个中国人的心愿。而社区性的庆贺活动,如社火、灯彩等,这些年可以说红红火火,虽然大多是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但也有不少是民众自发组织参与的。

在祈福方面,民俗活动更为丰富。如在福建沿海一带,团圆饭后家家户户在大门外堆起一堆柴草,中间夹放有刺的荆棘和绿叶,燃烧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也有的人家取牡蛎壳、杂樟木、竹节等焚烧,人们边放炮仗,边从火堆上跳过去。在闽南方言中,“火”与“福”谐音,传说跳过火堆,便能消祸得福。

年夜饭的菜肴也大多与祈福相关。如广东地区年夜饭往往要吃发菜汤,意为“发财”。北方人除夕夜要吃饺子,称作“元宝汤”。尤其是各地盛行年夜饭要有剩余,寓意年年有余。春节期间各地招待客人的食品点心,也往往包含祈福的意义,如花生又称“长生果”,祝愿健康长寿、多寿多福;甘蔗喻示新年生活节节高、家道兴旺等。

正月初四或初五“接财神”,是各地较为普遍的习俗。相传这天是财神生日,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鸣锣击鼓焚香礼拜,恭请财神到家,喻示新的一年财源滚滚。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拜财神,对于年轻人来说,财神文化不仅是一种信仰和追求,更代表着文化认同。

种种现象表明,目前春节的三大主题总体上并没有“变”。春节前后出现“年味淡了”的话题,主要是指一些外在仪式活动的减少,如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但这些活动的减少并不影响春节主题的传承。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涌现,如网络拜年、电子红包、线上联欢等,这些新的方式不仅方便快捷,也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和时代感。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无论是年兽传说还是丰收庆典,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深深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寄托。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一些外在的仪式活动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春节的核心主题和文化价值将永远传承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前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