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批评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公开批评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你看看你,学习不行,干啥啥不行,整天就知道玩手机,真是没出息。”在商场里,一位母亲当众数落着自己的孩子。孩子站在那里,满脸通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一幕,让很多网友直呼心疼。
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很多父母在气头上的时候,就会不管不顾地当众批评孩子。虽然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可父母们却不知道,这种“公开处刑”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说过:“让孩子失去自尊的方式有千百种,可是要替孩子重建自尊,是一种缓慢困难的过程。”没有分寸地责骂孩子,只会摧毁孩子的自尊,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中。
在公众场合被父母批评的孩子,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无助和委屈。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最亲近的人要在这么多人面前让自己难堪。很多孩子都是:“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其实,他们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为他们知道,说了也没用,只会招来更多的批评。
当众批评孩子,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胆小、懦弱、敏感,甚至会对他人产生敌意。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没有人会真正爱他们。
那么,为什么有些父母会习惯性地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呢?这背后可能有更深层的原因。
东西方文化在家庭教育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西方社会在个人主义的熏陶之下,教养理念以子女的发展益处为主,重視的是孩子人格的正向发展,因此會以培养自主獨立、創意多元、追求个人生涯為目標;然而传统的华人社会则较重视家族主义,家人与亲戚之间有较强的链接性,教养理念以培养符合社会期待、家族益处的目标为主,重视的是孩子能成为荣耀家族、光耀门楣的人。
因此,华人的教养逻辑与西方的“支持”和“要求”不尽相同,学界认为,华人的教养可以用“管”这个字一言以蔽之。“管”的内涵包含“监督训练”与“照顾关爱”的取向,两者是难以区分的,换句话说,华人父母的教养常常有著严格的表面,但底下实则隐含著对子女的关爱和期待。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这种传统的教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现代台湾父母的教养风格越来越趋向西方民主开放式的教养,且同意“应支持孩子做任何他想做的事”的比例相当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幼儿阶段的孩子也很需要父母训练他自我控制的能力,若一味的纵容孩子,长大后可能变成我行我素的“小皇帝”。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选择合适时机:避免在公共场合或饭桌上批评孩子,可私下沟通以保护其自尊。
控制情绪:不要在愤怒时教育孩子,冷静下来后再进行理性对话。
采用正确方法:用描述性语言指出问题,表达感受而非直接指责。例如,“我看到你没有完成作业,我很担心这会影响你的学习。”
倾听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关注其心理需求,与之商讨,让孩子参与制订自己的行为规则。
设立边界:通过设立行为边界,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规则,明确什么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无条件接纳:关注孩子的反馈,科学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应采用更温和和尊重的方式,避免在公众场合进行批评,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通过调整教育方式和加强沟通,不仅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还能促进更健康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