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里的神奇中药,治疗肝腹水的秘密武器
中医古籍里的神奇中药,治疗肝腹水的秘密武器
肝腹水是肝病晚期常见并发症,中医治疗注重辨证施治和整体调理。以下是中药治疗的主要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
古籍中的记载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便已记载了鼓胀症状的治疗案例。此后,金元时期的《兰室秘藏》、东汉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等古籍也均有相关论述。时至今日,中医已经构建了一套完备且系统的治疗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如腹水的理论体系!
经典方剂
芍药甘草汤
组成药材:白芍药、炙甘草
方剂功效:此方剂能够调和肝脾功能,缓解急性疼痛。
方剂解析:方剂中的芍药带有酸寒性质,可以养血、收敛阴气,软化肝脏并缓解疼痛;而甘草则味甘性温,能够健脾益气,缓解急性疼痛。当这两种药物结合时,它们能够形成酸甘化阴的效果,调和肝脾,展现出显著的软筋止痛作用。
主治:该方剂对于肝硬化患者所经历的腹胀、心悸、气短以及食欲不佳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缓解效果。在经过临床上的辨证加减后,它还被广泛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神经痛、胆结石以及便秘等多种疾病。
加减化裁:对于肝火旺盛并伴有牙龈出血的患者,可以加入龙胆草和川连来清肝泻火;对于气虚的患者,可以加入元参进行补益;当患者出现少量的腹水或胸水时,可以加入车前草和云苓来利水渗湿;对于严重水肿的患者,可以考虑加入牵牛子等药材以帮助排出多余的水分。
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猪苓汤
猪苓汤,为中药方剂中的祛湿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组成。
本方最早出自《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篇和少阴病篇。原文记载为“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
其制法与服法为“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洋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世医籍中也记载了猪苓汤,以及与猪苓汤同名但组成不同的方剂,如《金匮要略》中的记载就与《伤寒论》原方所载相同;而《圣济总录》、《瘟疫论》等,所载方剂与猪苓汤同名,虽在组方上存在差异,但仍以猪苓为主,其它药物为辅;再如《云岐子脉诀》、《麻科活人全书》等,则拓展了猪苓汤的主治范围。
所以,纵观与猪苓汤同名异方的情况,基本也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味,体现了后世对《伤寒论》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或是仅保留猪苓这一味药物,其组成和主治则呈现出明显差异。虽然历代医籍中所记载猪苓汤的同名方不少,但最早出自《伤寒论》的原方流传应用最为广泛。
本方具有利水、养阴、清热之功效,为中药方剂中的祛湿剂。主治水热互结证,证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以及血淋、小便涩痛、小腹满痛等。
水热互结是由于伤寒之邪传于里化而为热,与水相搏转而形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本方以利水之性最盛的猪苓为君药;以泽泻、茯苓助其通利小便,且茯苓兼能健脾运湿,泽泻兼可泻热,此二者共为臣药;以滑石、阿胶为佐,滑石可导热下行清热利尿,阿胶滋阴清热,既补已伤之阴,又可防诸药渗利而伤及阴血。
五药合力,以利水渗湿不伤阴为主,以清热养阴不敛邪为辅,故可去水湿、清邪热、复阴液,进而诸症自除。同时本方也体现了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的配伍特点。
《伤寒论》原方记载猪苓汤主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而历代医籍对猪苓汤也多有收录记载,在不同时期其主治病症也略有变化。
如《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嗽而遗屎,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不止者,用猪苓汤”;如《证类本草》中记载其主治伤寒诸病在脏加渴者,呕而思水者;如《校注妇人良方》中记载主治妇人痢后呕哕;如《幼科发挥》中记载其主治泻时或有腹痛,完谷不化者;如《四圣悬枢》中记载主治水积未消,表解而斑发,疹后水停胀满咳喘诸证者;如《伤寒温疫条辨》中记载本方主治湿热黄疸,口渴便赤;如《四圣心源》记载其主治噎膈,小便红涩,上消下淋者;如《医述》记载其主治血痢呃逆而渴、心烦不寐、小便难,等等。
由此可见,后世医家在尊古不泥古的原则下,将猪苓汤的主治范围扩展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诸多领域。尽管本方主治病症类型繁多,但病机不外乎水热互结,只是邪气所在部位不同,所以疾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
加减使用:若治疗血淋、尿血,可猪苓汤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若治疗热淋,可猪苓汤加栀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若治疗小便不利,可猪苓汤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若治疗发热口渴,可猪苓汤加竹叶、栀子;若治疗心烦不寐,可猪苓汤加莲子心、川黄连,以去烦安神。
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猪苓汤多被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肾结石、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肾结石、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肝硬化、糖尿病肾病。
可见在现代临床应用中,本方主要针对泌尿系统疾病,其次少量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医籍儿科疾病等。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中药治疗肝腹水具有独特优势。例如,于志强教授的经验方中,常用药对包括柴胡-赤芍、大腹皮-厚朴、鳖甲-三棱-莪术、茯苓-白术、水红花子-车前子等,通过合理配伍,达到疏肝理气、化气行水、活血化瘀等功效。
优势与展望
中医治疗肝腹水的优势在于: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选择合适的方剂和药物。
整体调理:不仅关注局部症状,更注重全身机能的协调与平衡。
长期疗效:通过全身性辨证论治,达到深层次的调理效果,避免病情反弹。
综合疗法:结合中药内服、针灸、食疗等多种方法,形成综合治疗方案。
展望未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将成为肝腹水治疗的重要方向。通过发挥中医的整体调理优势和西医的精准治疗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