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易园与白鹤梁:长江畔的两颗文化明珠
点易园与白鹤梁:长江畔的两颗文化明珠
在长江之滨的重庆市涪陵区,两处文化瑰宝隔江相望,一北一南,一文一武,共同诉说着长江文明的源远流长。它们就是点易园和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点易园:程朱理学的发源地
点易园位于涪陵城区长江北岸北山坪南坡北岩,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隔江相望,因园内有“点易洞”而得名。这里不仅是南宋“程朱理学”的发祥地,更是一处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园林胜境。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易学大师程颐被贬谪涪州,于北岩凿洞点注《易》,著成《伊川易传》四卷,其学说被程氏三传弟子朱熹发扬光大,在南宋成为官方显学——“程朱理学”。“点易洞”遂成为“程朱理学”发祥圣地而闻名天下。南宋及其以后的数百年间,历代涪州官吏大多比较重视培修此景观,名人学者过涪一般都要去北岩凭吊、游览,并留下一些诗文题记。至清代时,形成了点易洞、钩深堂、三畏斋、洗墨池、致远亭、碧云亭、四贤楼、三仙楼、观澜阁、北岩题刻(读画廊)等十景。由于历史的原因,多数景观被毁,遗存的有点易洞、碧云亭、北岩题刻(读画廊)等。北岩题刻(读画廊)中,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历代名人书法手迹。
依托点易园开发建设的旅游景区周易园,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本着“恢复与创意结合、展示与参与结合”的原则,现已维修、恢复和新建的景点主要有点易洞、碧云亭、北岩题刻(读画廊)、三畏斋、黄帝园、神农寺、伏羲园等20余个景点,同时还设有八卦鼓、太极推、易学数字、三才灵卦、六十四卦、八卦轮盘、投壶等游戏项目,将传统文化、现代科学、百姓生活等融为一体,深入浅出的展示《易经》原理,以激发游客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太极球”,高30米,直径25米,近期将进行装修。1999年,为纪念程颐点《易》900周年,我国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为此题写碑铭,韩国国际儒学会理事长崔根德先生率10余位《易经》学者及爱好者亲临园区“点易洞”跪拜祭祀;2002年,第五届世界《易经》大会在涪陵召开,海内外与会代表专程到园区考察参观,国学大师陈立夫先生专门为景区题写了“周易园”牌匾。
自宋元以来,“程朱理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近千年的发展。而涪陵点易园(周易园),又与“程朱理学”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市涪陵城长江北岸的北岩点易园,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程颐点易洞、钩深堂、三畏斋、洗墨池、致远亭、四贤楼等古迹遗址和数十段石刻题铭,留下了我国自秦汉以来各族人民所创立的极富民族特色历史文化之一的“理学文化”深深印痕。
师从于北宋理学先驱之一周敦颐的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字正叔,洛阳人,人称伊川先生,在六十多岁高龄时被贬于涪陵(时称涪州),居北岩寺净禅院讲学并在其岩石上凿洞点注《易经》6年之久。其间继续以所崇尚的理学观点,去研讨传载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精髓的“四书五经”等经典名著,在这里完成了积平生学《易》而得的重要理学著作《伊川易传》一书。程颐在评点《易传》中系统地论述了自然、社会和人生哲理,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学体系。
北宋时期集诗人、词人及书法家一身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和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以及“江西诗派”创始人的黄庭坚,(字鲁直,“山谷”号“涪翁”),曾经在北岩与程颐相会,共同探讨学问并欣然将其讲学堂题名为“钩深堂”。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大诗人陆游慕名前往北岩游览,留下了《涪州道中》、《涪州》、《北岩》等诗篇,其“文风齐两蜀,仙洞接三都”之咏,对当时涪陵农商兴盛、涪学崛起及北岩书院的开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作为程颐四传弟子的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被称为继孔子之后的“大儒”的朱熹,专程到涪陵讲学寻根、游览并题下了“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具此中;每向狂澜观不足,正如有本出无穷”的点易之颂,引领着人们钩深致远,博古通今。
朱熹搜集编纂《程氏遗书》二十五卷,发展程氏(程颢、程颐两兄弟)理气之说并集其理学研究之大成,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并成为影响中国社会近千年历史的“程朱理学”。又加之后来理学在社会上的持续传播,涪陵北岩点易园便成为“程朱理学”的发祥地之一。
白鹤梁: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位于重庆涪陵区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处集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身的水下文化遗产。白鹤梁题刻记录了1200余年间的水文资料,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为保护这一珍贵遗产,建成了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采用“无压容器”技术,使游客得以近距离欣赏水下题刻,感受古代水文观测智慧。
白鹤梁是一道天然石梁,长约1600米,平均宽度约15米,因其常有白鹤栖息而得名。梁上现存自唐广德年间历代题刻165段,其中具有水文价值的题刻108段,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这些题刻不仅记录了长江的水位变化,还展现了中国古代的诗文、书法和石刻艺术,被誉为“水下碑林”。
白鹤梁题刻记录了自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以来,1200年间72个年份的水文资料,为研究长江的水位变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白鹤梁因此也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三峡大坝蓄水后,白鹤梁永久淹没在江底。为了对这个极具意义的历史遗存作更好保护,白鹤梁水下原址保护工程先后论证了10年,提出7个保护方案,最终采用“无压容器”方案原址修建水下博物馆。这一方案通过在水下40米深处建造一个椭圆形罩体,运用净水平压系统保持容器内外水压平衡,使白鹤梁题刻得以在水下保存。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于2009年正式对外开放,游客可通过91米长的电动扶梯进入水下,通过参观廊道近距离欣赏题刻。这一创新性的保护工程不仅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范例,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
两颗文化明珠,共映长江文明
点易园与白鹤梁,一北一南,一文一武,共同见证了长江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点易园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白鹤梁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记录,两者都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长江文明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点易园和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作为长江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们不仅是研究长江流域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在长江文明的长河中,点易园和白鹤梁如同两颗璀璨的文化明珠,熠熠生辉。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也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传承和创新。正如白鹤梁上的石鱼,历经千年沧桑,依然静静地守护着长江,诉说着那些被水文记录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