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含夷&许渊冲:《诗经》翻译的两种视角
夏含夷&许渊冲:《诗经》翻译的两种视角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翻译不仅涉及语言转换,更关乎文化传递。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和许渊冲两位大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诗经》的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夏含夷教授作为汉学家,其研究更侧重于文献学和历史语境;而许渊冲先生则以“三美论”(音美、形美、意美)为指导,追求翻译的文学美感。通过对比两位大师的翻译理念和实践,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理解《诗经》翻译的视角。
夏含夷:文献学视角下的严谨考证
夏含夷教授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他在“世界汉学讲坛”上深入探讨了《诗经·关雎》的英译问题。夏教授强调《关雎》英译的复杂性,源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他历时性地梳理并展示了《关雎》的多种英译版本,包括理雅各、高本汉、庞德等著名学者或诗人的翻译。通过详细分析这些译本在词汇选择、句式结构、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夏教授探讨了它们在传达原诗意境、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方面的得失。
作为文献学领域的专家,夏含夷教授在翻译中特别注重《诗经》中繁多的草木禽兽名称的翻译,如“关关雎鸠”“荇菜”等,这些名称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他将“关关雎鸠”翻译为“‘Join Join,’ chirps the osprey”,既保留了原文的音韵美,又准确传达了诗意。他的译文以文献学为基础,对诗中的关键词汇如“关关”、“窈窕”等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解读。此外,夏含夷教授还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关雎》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援引《诗序》《毛传》等古代文献,阐明了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社会文化背景。
许渊冲:“三美论”指导下的艺术追求
许渊冲先生是著名翻译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从事文学翻译长达80余年。他提出了译诗的“三美论”,即在传达原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音韵美,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传达形式美,追求三美并存。许渊冲强调将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是全世界最大的乐趣。
许渊冲的“三美论”在《诗经》翻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在翻译《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他将其译为“A graceful and good girl, a young man's delight”,既保持了原文的意美,又通过押韵体现了音美。在翻译《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他采用“Reeds so tall, white dew turns to frost”的译法,既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又在形式上做到了工整对仗。
两种翻译理念的对比与融合
夏含夷教授的翻译注重文献学的严谨性,强调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他的翻译策略更多地体现在对原文本意的忠实再现,以及对文化元素的精确注解。相比之下,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则更侧重于文学性的表达,追求在翻译中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美。许渊冲的翻译更倾向于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艺术加工,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美感。
然而,两种方法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夏含夷的严谨考证为许渊冲的艺术加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许渊冲的美学追求则为夏含夷的学术翻译增添了文学魅力。在实际翻译中,译者需要在忠实原文和传达美感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通过文献学的研究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又要运用艺术手法使译文具有感染力。
结语
夏含夷和许渊冲两位大师的翻译理念和实践,为《诗经》的翻译与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夏含夷教授的文献学视角,为理解《诗经》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深入的解读;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则为传达《诗经》的艺术魅力指明了方向。他们的工作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更为后世的翻译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未来的《诗经》翻译研究中,如何将文献学的严谨性和文学翻译的艺术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将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