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智慧监测与公众参与并举,打造生态水利典范
都江堰:智慧监测与公众参与并举,打造生态水利典范
都江堰,这座历经2000多年沧桑的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作为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都江堰的生态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都江堰市在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这座千年古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都江堰市先后获评“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发展实践创新城市”“中国生态宜居典范城市”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都江堰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持续努力。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都江堰市建立了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2200米的全封闭脉冲式电子围栏、19套移动式电子围栏、289套视频监控设备和27座水质自动监测站。这些设施实现了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控和全域实时覆盖监控,确保了水质安全。2023年,都江堰市城市水质综合指数排名成都市各区(市)县第一名。
空气质量方面,都江堰市建成30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基本实现全覆盖立体化智慧监管。2023年,都江堰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5天、优良率83.6%,PM2.5平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均排名成都市第一。
水资源管理创新
都江堰灌区实施“六化”建设改革,即“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企业化、半军事化”,推动水资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 一体化:整合黑龙滩管理处、通济堰管理处等8个水管单位,成立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构建“一中心八处”的一体化管理机制。
- 信息化:建成1900余处信息化设施,都江堰灌区纳入全国数字孪生灌区建设试点,推进水网运转信息化。
- 标准化:形成480余项内部控制制度,2023年都江堰等4个灌区顺利通过省级标准化灌区验收。
- 规范化:严肃工作纪律,落实监督,提升管理效益。
- 企业化:积极对接市场,激发活力,推进灌区经营市场化。
- 半军事化: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提振队伍精气神。
公众参与成重要力量
公众参与是都江堰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都江堰市创新推行“民间林长”制度,建立市、镇(街道)、社区三级林长组织体系,明确各级林长职责,推动生态保护工作深入基层。
2023年底,全国首个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支持引导机制(试行)》出台,明确所有公众都有保护北京中轴线的责任和义务。这一创新机制为都江堰提供了宝贵经验。2024年年初,首批30名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上岗,为文物保护部门在专业监督管理服务方面提供有益补充。
未来展望
都江堰的生态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借鉴北京中轴线保护经验,都江堰应进一步创新保护机制,强化公众参与,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保护好都江堰,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守护这座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水利工程,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