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从何而来?宣鼎《夜雨秋灯录》里的成语故事
“莫名其妙”从何而来?宣鼎《夜雨秋灯录》里的成语故事
“莫名其妙”这个成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但你可能不知道,它最早出自清代作家宣鼎的《夜雨秋灯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古典名著,探寻“莫名其妙”的前世今生。
《夜雨秋灯录》与宣鼎
《夜雨秋灯录》是清代作家宣鼎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成书于1874年。全书共三集,收录了数十篇短篇小说,内容涉及鬼怪、传奇、轶事等,风格多样,语言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宣鼎(1834-1879),字瘦梅,江苏泰州人,是晚清著名的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但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多次参加乡试都未能中举。宣鼎的生平坎坷,曾因家道中落而四处漂泊,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莫名其妙”的原始语境
在《夜雨秋灯录》中,“莫名其妙”首次亮相于《陬邑官亲》一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张三的书生,因家贫而寄居在一座古庙中。一天夜里,他正在灯下苦读,突然听到门外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却不见人影,只看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明晚此时,再来相访。”
张三感到十分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第二天晚上,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第三天晚上,当张三正准备睡觉时,突然听到窗外有人轻声呼唤他的名字。他起身去看,只见一个身穿官服的人站在窗外,自称是他的亲戚,特来相访。
张三大惊,因为他从未见过此人,更谈不上有什么亲戚关系。那人见张三疑惑,便解释说:“我乃此地城隍,因见你勤学苦读,特来相访。你若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我自当尽力相助。”
张三听后,更是感到莫名其妙。他心想:“城隍爷乃神灵之躯,怎会与我这等凡人攀亲?此事必有蹊跷。”于是,他婉言谢绝了城隍的帮助,从此更加发奋读书。
从“莫名其妙”到“莫名其妙”
在《夜雨秋灯录》中,“莫名其妙”最初的意思是“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妙”,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成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到了近代,“莫名其妙”逐渐演变为“莫名其妙”,用来形容事物或行为非常奇怪,让人难以理解。这种用法在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已经出现:“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
“莫名其妙”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莫名其妙”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古怪,让人难以理解;也可以用来描述一些奇怪的现象或事件,表达说话人的困惑和不解。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时,我们可能会说:“他今天是怎么了?行为真是莫名其妙。”又比如,当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巧合时,我们也会感叹:“这真是太莫名其妙了!”
“莫名其妙”这个成语,从最初的神秘色彩,到后来的形容奇怪,再到现代的广泛运用,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凝结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幽默。下次当你再说“莫名其妙”的时候,不妨想起宣鼎的《夜雨秋灯录》,想起那个勤学苦读的书生张三,想起那个神秘的城隍爷,感受一下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