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管理,创新课后服务:校长们这样落实“双减”
优化作业管理,创新课后服务:校长们这样落实“双减”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行,小学校长们在述职述廉报告中纷纷展示了他们如何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调整管理策略。从优化课程设置、减轻学生负担,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加强家校合作,这些报告不仅体现了校长们的管理智慧,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双减”政策下的学校管理新挑战
“双减”政策,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举措。政策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同时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优化作业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学校普遍建立了作业管理制度。例如,某小学校长在述职报告中提到,学校实行作业审批备案制度,所有家庭作业需经过教研组长和教导处双重审批。同时,严格控制作业量,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
为了提升作业质量,学校还组织教师开展作业设计研究,避免机械重复性作业。一些学校借鉴上海等地的经验,开发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创新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后服务成为“双减”政策下的重要抓手。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体育锻炼、艺术培养、科技创新等,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例如,某学校开设了“作业加油站”,由教师提供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同时,学校还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如机器人俱乐部、合唱团、美术工作坊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兴趣特长。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 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 开展校本教研,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创新
- 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 利用数字化手段,如在线课程和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
强化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双减”政策的重要参与者。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线上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例如,某学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论坛”,邀请专家为家长解读“双减”政策,分享科学育儿方法。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家长志愿者”队伍,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增进家校互动。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双减”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 课后服务课程与学生发展不完全匹配
- 班级管理难度增加
- 教师工作负担加重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 加强课程研发,建立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
- 提升教师管理能力,建立激励机制
- 优化教师工作安排,合理分配教学任务
展望未来,持续深化教育改革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小学校长们在述职述廉报告中纷纷表示,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办学质量,努力让每一位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通过这些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校长们是如何在政策变化中寻找平衡点,确保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他们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