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雅:从香具看古代人的熏香仪式感
闻香识雅:从香具看古代人的熏香仪式感
近些年出现了一个叫做“嗅觉经济”的概念,说的就是香薰市场的突然繁荣。但其实寻根溯源,中国香文化由来已久。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juān)洁。”可见,古人对香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闻香识雅,香具为魂,今天我们将深入探索中国香道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香具,一起来看看古人的熏香的仪式感吧!
春秋战国时期的香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将薰草、古兰、郁金、茅香等香草用于香身、熏香、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并产生了“香包”这一载体。《诗经·大雅·公刘》中“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所描述的就是香包的早期形制。
后来,随着熏香风气的逐渐流行,专门用以熏香的熏炉应运而生。考古发现证实,最迟在战国时期,一些熏炉的制作已达到了相当精湛的程度。
战国凤鸟衔环铜熏炉 图片来源:凤翔县博物馆
不过,当时熏香还并非人人都可享用的,它是贵族的专利。而像这般精致的铜熏炉也非一般贵族所能拥有的,应属当时高等贵族之物。
汉代的香具
到了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交流日渐频繁,熏香在贵族日常中更为普遍。同时,香具也变得更为考究。
据东晋《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熏衣笼,当亦秦汉制……漆画手巾熏笼二,条被熏笼三。”可见熏笼不仅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而且还分工明确,有作熏毛巾之用,有作熏被褥之用。
关于熏笼的使用方法,北宋洪刍《香谱》一书有言,“凡熏衣,以沸汤一大瓯,置熏笼下,以所熏衣覆之,令润气通彻,贵香入衣难散也。”说的是让衣服在沸水蒸汽下变得微潮,以便更好地吸附香气。
除了新出现的熏笼之外,自西汉中期开始,熏炉也出现了代表时代风尚的特殊形制——博山炉。之所以称为“博山”,是因其仿照海上仙山“博山”而制。
西汉错金博山炉 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
其基本形制多是在一圆盘中央竖立承接炉身的直柄,炉身呈半圆形,上有盖,炉盖作圆锥状,以镂空的手法雕刻出山峦、人物、鸟兽、草木、云气之状。
汉代刘向《熏炉铭》:“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描绘的就是铜博山炉使用之时,香料置于炉内焚烧,轻烟透过盖上镂孔徐徐溢出、袅袅上升,如云雾缭绕,有入仙境之感。
唐代的香具
到了唐代以后,香具的应用更为普遍。除了承继前朝的熏炉、熏笼之外,还有一种可置放于被褥之中的熏香器大为流行。此器具被称为“被褥香炉”、“香囊”、“香球”、“金砸”,用于祛除污秽之气,芳香被褥。元稹《友封体》中的“微风暗度香囊转,胧月斜穿隔子明”反映的就是唐人喜用香球熏香的习惯。
唐镂空飞鸟葡萄纹银香囊 图片来源: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
其形制是一种金属制的镂空圆球,里边有一个能转动的碗,但不管球体如何转动,碗口始终朝上,在碗中焚香,香气从镂空的地方溢出,烧尽的香灰也不会撒落散出,算是一种设计及其精巧的微型熏炉。
元稹有诗赞曰:“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测,犹讶火长烧。”
据历史记载,杨贵妃就曾佩戴过这样一种香囊,在被赐死马嵬坡一年后,唐玄宗曾派人去寻其遗物,结果寻回的就是一个香囊。
洪昇《长生殿·改葬》:“惨凄凄一匡空墓,杳冥冥玉人何去?……空剩取香囊犹在土,寻思不解缘何故,恨不得唤起山神责问渠。”描述的就是这一场景。
宋代的香具
到了宋代,焚香已与点茶、挂画、插花并列为“宋代四艺”之一。熏香器具在承继前朝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屡有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非常完备的工具体系和独特审美。炉瓶三事,就是香道中对于固定的一套香具组合的叫法。
炉瓶三事也称“炉瓶三式”、“炉瓶三色”,是古人熏香时所用的一套香具,由三件组成,分别为:香炉、香盒、匙箸瓶。香炉用来焚香;香盒用来盛装香料;匙箸瓶包括瓶、香箸、香匙(铲),香箸用来夹取香料,香匙(铲)用来处理香灰,两者一同收纳于瓶中。
白玉盒、炉、瓶三事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炉瓶三事”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弘扬,成为当时流行的斋室陈设。这一点在当时的画作和文学作品中均有作证。如《红楼梦》第53回中写道:“这里贾母花厅之上摆了十来席。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
此外,宋代还比较流行鸭、兽造型的熏炉,多以金属制作,称为“兽炉”,亦称“香兽”。
明成化素三彩鸭熏 图片来源: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宋代《香谱》中记载:“香兽,以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之状,空中以燃香,使烟自口出,以为玩好。”宋词中欧阳修《越溪春》“沈麝不烧金鸭冷,笼月照梨花”,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说的就是这种鸭、兽形的熏炉。
明清时期的香具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让宫廷御匠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称为“宣德炉”。宣德炉的出现,是古代熏炉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转折点,成就了后世收藏界的神话。
宣德炉的高价值一方面因其制造繁复异常。项子京在《宣炉博论》中提到:“凡铜经炼五、六次则俱珠光宝色,有若良金矣。宣庙遂敕工匠必十二炼,每斤得其精者才四两耳,故其所铸鼎彝特为美妙。”
另外,炼制宣德炉时还要加入一些贵重金属,使其色泽极为美观,可呈现出复杂色彩,如朱砂斑、茄皮紫、甘蔗红、秋梨白等六十多种颜色。明末文学家冒辟疆认为:“宣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爇火久,灿烂善变”。
到了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宫廷大殿中对于多种香具搭配使用甚至有着严格的定式。
康熙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足盖炉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据《乾清宫陈设册》记载,明殿正中地平上设:金漆五屏风,九龙宝座一份……座下左右设:铜掐丝珐琅甪端一对,附紫檀木香几;铜掐丝珐琅垂恩香筒一对,紫檀木座;铜掐丝珐琅仙鹤一对,古铜甗四件,紫檀木金漆香几座;铜掐丝珐琅圆火盆一对。
之后,随着清王朝的腐朽没落,加之西方文化的侵入,香席文化的仪式日渐式微,至此香道逐步淡出了普罗大众的视野。
如今,“嗅觉经济”的崛起是现代人对香道文化重燃兴致的体现,也是千年香道文明得以复苏的关键。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