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专家解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上财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专家解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4年中上财宏观论坛于7月7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聚焦“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发布了《2024年中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遇到的风险挑战进行了分析和研判,并围绕通货紧缩、对外贸易、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等内容进行了专题报告。
论坛现场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必须全面审视大时代对中国宏观环境和内在逻辑的影响。他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异、房地产深度调整以及在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主导中国宏观经济新发展、新逻辑和新规律的三大力量。
刘元春进一步解释说,地缘政治的变异使地缘政治逐步成为世界风险的主导力量,地缘政治的重构力量开始超越资本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全球经济资源配置的逻辑。房地产的深度调整彻底宣告了传统发展方式的终结,中国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裂变。新质生产力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浪潮中已成为时代新叙事,中国在新质生产力、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找到了新路。
上海财经大学宏观团队成员、经济学院教授朱梅代表团队发布了《2024年中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外部风险依然处于高位,大国博弈环境下贸易风险增加,地缘政治冲击贸易结构。国内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因素,通货紧缩压力犹存,房地产市场需求端依旧低迷,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化加剧。
尽管存在众多风险因素和困难挑战,但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复苏,1-5月经济指标基本符合预期,全年增长5%左右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正确分析和看待当前经济复苏的态势和薄弱点,对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具有关键作用。
专家正在主旨演讲
在主旨演讲环节,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上海财经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泉红,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等5位嘉宾先后发表演讲,围绕新兴产业与城市兴衰、金融数据反映经济运行、新质生产力创新金融和财务新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美国对话围堵政策的影响与突围等主题展开讨论。
陈钊谈到,城市兴衰关系到人口在不同区域的此消彼长,涉及宏观发展及结构调整等内容。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4%上升至2020年的11.7%。战略新兴产业也为收缩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杨成长提出,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财务管理。新质生产力发展导致资本化要素愈发丰富,经济发展要求财务管理全面提升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过程管理、风险管理四大方面能力。通过优化财务方法,创造企业特色比较优势,更好反映企业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实体、股权与金融投资一体化,解决金融与实体投资分歧,更全面反映企业多元价值,推动企业财务治理、风险治理、结构治理三合一,引导企业财务向产业链财务转化。
刘泉红表示,要正确认识传统产业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地位与贡献。传统产业作为技术和生产工艺比较成熟、发展时间较长、劳动密集的产业,可以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向高端转变,经过改造升级后能焕发旺盛生命力,是我国经济的压舱石、现代化产业体系底座,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载体支撑和依托。着眼未来,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主要靠科技和制度双轮驱动。
本次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智库、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