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常用意象详解
送别诗常用意象详解
送别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达离愁别绪。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常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和好友送别的情感。最早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出自《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由于“柳”与“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地方。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 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 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 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春草
春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喻离恨。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日暮酒醒人已远,
——柳永《雨霖铃》
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李白《送殷溆》
离恨如旨酒, 古今饮皆醉。 ——贯休《古离别》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 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 荣之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小雅》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
很多考生不理解《折杨柳》为赠别、乡思名曲, 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 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 蕴。
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 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
3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 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
古道
长亭
## 送别诗常用意象详解
送别诗常用意象: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
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但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例:《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姆吟留别》《春夜别友人》《送友人》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情感分类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摘要: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
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可以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现。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而古诗的意象,很多有相对固定的寓意。
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
而在古典诗词中,离别的意象就有很多,下面挑选其中应用较为广的稍加阐述。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1. “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
杨柳是古代诗词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离别意象,并广泛应用。
因折柳赠别本就是古人的风气,看到柳,就联想到别。
而且因为“柳”与“留”谐音,更能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在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甚至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唐人这两句诗,说的就是灞(亦作霸)桥折柳。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白居易《杨柳枝词》白居易诗说明了杨柳与离别的密切联系。
“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汉代以降,杨柳便成为送别诗中的突出意象,以“折柳”表惜别之情,风靡有唐一代,流风波及两宋。
杜牧《送别》:“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
”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杨柳,哀婉凄切的别离意象。
离别之时,所以要折柳相赠,一是“柳”“留”谐音,赠柳寓挽留之意。
二是随风摇摆之柳条与行行复止的离人在形象上有某些相似之处。
三是柳生命力强,赠柳意味着祝愿离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四是柳随处皆有,柳垂于地,也便于折取。
“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褚人获《坚瓠集》)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一)习俗类意象1、柳(折柳送别)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辛弃疾《满江红》)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3、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
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5、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