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诊疗现状:早期发现率低,综合治疗效果仍待提升
胆管癌诊疗现状:早期发现率低,综合治疗效果仍待提升
胆管癌是除了肝癌之外,国人第二常见的肝胆恶性肿瘤,因难以发现、晚期才发现而无法手术,导致五年存活率只有20%。但相较于其他癌症,国人对胆管癌却不是很了解,常常忽略相关的高风险因子,比如有黄疸、糖尿病、肝硬化、曾有胆结石及胆囊息肉,且因胆管癌的症状和胆结石、肝炎类似,只能靠超音波看清楚究竟是哪一种疾病。
胆管癌与肝病的关系及早期发现
胆道是连接肝脏、胆囊及十二指肠间的一条地下管线,主要功能为将肝脏制造的胆汁运送到胆囊及肠子,如果发生阻塞,胆汁排不出去累积在肝脏内,会让肝脏渐渐受伤发炎、硬化,衍生更多疾病。胆管癌则是从胆管上皮细胞长出来的恶性肿瘤,依据发生位置可分为主内胆管癌及肝外胆管癌,而肝外胆管癌又包含肝门及总胆管癌。大约10%的胆管癌是肝内胆管癌,60-70%是肝门胆管癌,而20-30%是总胆管癌。
大部分的胆管癌患者并无明显危险因子,但有以下情况的患者可能会导致罹病机率上升,必须定期到医院检查,以利提早发现癌症:
- 原发性硬化胆管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胆道发炎疾病,可能会导致胆管硬化及结疤,进而变成肿瘤。
- 慢性肝病:部分患者会因为肝病而结疤。
- 先天胆管异常:比如先天有肿块,胆管会有不正常的膨胀或扭曲。
- 寄生虫感染:在卫生环境不佳的地方比较常见,患者吃下未煮熟的肉类而将寄生虫吸入肝脏,造成感染。
胆管癌的初期症状
胆管癌初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略,等到出现黄疸等明显症状时,癌症可能已经发展到末期,导致预后效果很差。
以下是胆管癌的常见症状:
- 腹痛、恶心、食欲不振
- 疲劳、体重减轻
- 黄疸、眼睛泛黄
- 皮肤瘙痒
- 小便成茶褐色、大便成白色
- 发烧、畏寒
- 腹胀、腹水
高风险族群
胆管癌的性别发生率相似,女性多于男性一点(1:1.5-1.2),平均诊断年龄>50岁,好发于60-70岁,其高风险族群包含:
- B肝、C肝患者
- 肝硬化
- 肥胖
- 糖尿病
- 抽烟
- 慢性酗酒
- 有肝胆疾病家族史
诊断方法
- 抽血:测试肝功能的状况,包括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不过这两种数值高于平均值也不代表一定罹癌,需再进一步检查。
- 肿瘤标记:在患者的血液里标记CA19-9(胆管癌肿瘤过度繁殖而出现的蛋白质)与癌胚胎抗原CEA(判断胃、大肠、胰脏等腺癌或肺癌、乳房、头颈部的数值)。此两种数值偏高的话罹患胆管癌的机率也越高,但也可能有胆管癌的病人,此两项数值都低于平均值,需做进一步检查。
- 影像检查:腹部超音波、电脑断层、核磁共振等,评估肿瘤体积与对周边组织的破坏程度。
- 经皮穿肝胆道摄影及引流 PTCD:可提供阻塞部位的定位资料,除了准确判断病况之外,若再加入引流管可达引流的治疗效果。
- 内视镜逆行性胆胰管摄影术 ERCP:类似胃镜的检查方法,将十二指肠镜从口腔放入到十二指肠第二部分壶腹乳突位置,再将显影药剂注射到胆道及胰管,以清楚的观察胆道状况。
胆管癌的分期
胆管癌的分期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数量、是否侵犯血管和淋巴结、是否转移等因素来确定。
肝内胆管癌 | ||||
---|---|---|---|---|
0 | 原位癌 | 肿瘤停留于胆管最内层的细胞中,没有扩散。 | ||
第一期 | 1A:肿瘤直径 | |||
1B:肿瘤直径>5mm,未入侵附近血管或未扩散到淋巴结。 | ||||
第二期 | 肿瘤已扩散到附近血管,或发现至少2个肿瘤。 | 不论肿瘤是否有入侵血管,但未扩散到淋巴结。 | ||
第三期 | 3A:肿瘤扩大并穿过腹膜(腹部外层),但未扩散到淋巴结。 | 3B:肿瘤转移到肝外的部位,但未入侵淋巴结;或已扩散到淋巴结,但未触及更远的器官。 | ||
第四期 | 不论肿瘤是否触及胆管外部位及淋巴结,已入侵更远的组织,包括骨骼或肺部。 |
肝门型胆管癌 | ||||
---|---|---|---|---|
0 | 原位癌 | 肿瘤停留于胆管最内层的细胞中,没有扩散。 | ||
第一期 | 肿瘤生长至胆管壁的肌肉层或纤维组织层,但未入侵淋巴结。 | |||
第二期 | 肿瘤已穿越胆管壁,并进入脂肪组织或肝组织,但未入侵淋巴结。 | |||
第三期 | 3A:肿瘤扩散至肝的一边主要血管的分支,但未入侵淋巴结或更远组织。 | 3B:肿瘤扩散至肝的主要血管或其两旁的分支,或肿瘤已入侵其中一边的胆管以及另外一边的主要血管,但未入侵淋巴结或更远组织。 | 3C:不论肿瘤有无生长至胆管外或附近血管,已扩散至1至3个附近的淋巴结,但未入侵至更远组织。 | |
第四期 | 4A:不论肿瘤有无生长至胆管外或附近血管,已扩散至4个或以上的淋巴结,但未触及更远组织。 | 4B:不论肿瘤有无生长至胆管外、附近血管或淋巴结,但已扩散至骨骼、肺部或肝更远的部分。 |
胆管癌的治疗方式
确诊为胆管癌后,外科手术是第一时间的治疗方法,包含要移除肿瘤及周边组织,不过即使可以把病灶切除,平均存活率约10-30%,平均约20%,主要原因如下:
- 肝内胆管癌:因位置在肝脏边缘,有机会可以切除部分肝脏,把癌细胞清除干净,但因为这类的胆管癌难以在早期发现,往往诊断出来已是癌症晚期。
- 肝门或总胆管附近的胆管癌:虽然有黄疸的症狀,容易诊断,但因为胆管附近的神经及血管非常多,导致手术难度高。肝门胆管癌的话需大范围切除,在进行肝管血管重建;肝外远端管癌则要切除胰头部,手术风险和并发症都很高。
- 如果有胆管阻塞,可以经皮穿肝胆道摄影及引流手術 PTCD,來排除膽汁,並看情況是否放置膽道支架,才有辦法做腫瘤切除。
如果患者不适合手术治疗,则可以考虑其他治疗方法,包括:
- 化学治疗:用化学药剂抑制肿瘤生长,适用较晚期、肿瘤无法切除的病患,尽量减缓病徵及缩小肿瘤,但普遍效果不佳。
- 放射治疗:当有阻塞性黄疸,但无法切除的胆管癌,可以考虑放射线治疗來减少黄疸症狀及缩小肿瘤。
- 光动治疗:医生会将光敏化學物質注入或塗抹在患部,搭配發射特定雷射波長的光源系統,當兩者一起作用時會活化光敏劑,產生對細胞有毒的物質,再和腫瘤細胞發生反應,就能殺死快速生長的癌細胞,但每月費用需40-50萬,僅能緩解部分病徵,還是得搭配其他治療方法。
- 肝臟移植:适用肝门型胆管癌,但因为癌细胞复发迅速,而效果不佳,必须谨慎评估。
胆管癌患者的术后照顾与注意事项
胆管癌的术后照顾与注意事項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傷口護理:術後應保持傷口清潔、乾燥,並按醫囑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如果傷口出現紅腫、疼痛、流膿等情況,應及時就醫。
- 疼痛控制:術後應遵醫囑使用止痛藥物,以緩解疼痛。如果疼痛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應與醫生商討其他治療方案。
- 飲食護理:術後應進食易消化、清淡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如果出現腹脹、腹瀉等情況,應調整飲食。
- 體液管理:術後應密切監測體液變化,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如果出現腹水、黃疸等情況,應及時就醫。
- 心理支持:膽管癌患者術後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應給予心理支持。可以參加癌症患者的互助小組,或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安宁疗护
现科技无法治愈的患者及其家属,安宁疗护能减轻病患身心的痛苦,使病患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也帮助病患家属勇敢面对生命的离别,让双方好好说再见,以提升病患及家属的生活品质。胆管癌的安宁疗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疼痛控制: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通过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来控制疼痛。
- 其他症状的控制:如疲劳、食欲不振、便秘、尿频等,可以通过药物、营养支持、心理支持等方法来控制这些症状。
- 灵性关怀:癌症晚期患者可能会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義等问题。安宁疗护可以通过宗教信仰、人文关怀等方法来帮助患者寻找心灵的慰藉。
本文原文来自presurg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