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50周年:西安的文化瑰宝
秦始皇兵马俑50周年:西安的文化瑰宝
1974年,陕西临潼杨志发等村民在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碎片,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秦始皇兵马俑这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地下军阵,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也成为了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50年考古历程:从偶然发现到世界遗产
1974年春,在陕西省临潼县(现西安市临潼区)西杨村,当地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一些陶俑碎片。“这些陶俑碎片横七竖八地散落在打井现场。有人猜测是砖瓦窑,有人说是古庙塑像。”时任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队领队的袁仲一回忆道。
虽然发现的是陶俑碎片,但初步拼对出的几尊陶俑足以在当时的考古界引起轰动:从陶俑的发型服饰、神态姿势,到同时发现的铜镞和铜弩机……可以看出,这是秦代的武士俑!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半个世纪里,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为世人徐徐展开2000多年前宏伟壮阔的历史画卷:
- 数量惊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被相继发现,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埋藏着约8000件陶俑陶马,以及数以万计的铜镞等兵器
- 布局规整:三个兵马俑坑排兵布阵规整,还有分列的兵营、军幕等功能区分,攻守兼备、组织严密
- 制作精巧:兵马俑不仅身姿服饰各有差异,连脸型都有“国”字、“申”字、“甲”字等多种,配合表情、胡须、发型等变化组合,可谓“千人千面”
科技助力文物保护:让千年瑰宝重焕光彩
令人惊叹的是,兵马俑最初深埋于地下时,并不像今天看到的那般“灰头土脸”。考古资料表明,兵马俑原是通体施彩,有朱红、粉绿、赭等十多种颜色。
“经过两千多年的深埋,那些保存下来的颜料出土后15秒就开始变化,4分钟内就完全脱水、起翘、剥落,有的就遗留在泥层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在兵马俑一号坑修复现场对新修复的兵马俑进行彩绘加固保护(2019年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俑身彩绘如何保护?陶俑碎片怎么修复?50年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孜孜不倦探寻答案。“兵马俑一经出土,先要经过探伤、检测等‘体检程序’,再进行加固、拼对、粘接、补全等修复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兰德省说。为留住“真彩”,中外合作开展文物科技保护研究,系统揭示了彩绘的层次结构、物质组成、工艺以及损坏机理。“我们使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法,保住兵马俑表面色彩的同时,减缓了褪色速度。”
“我们还在颜料中分析出一种尚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这对研究我国古代颜料史具有重大意义。”夏寅说。
近年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攻克兵马俑等珍贵文物在考古发掘、保护修复中的难题。“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等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光谱色彩分析“诊断”彩绘文物病害,空地融合三维建模技术进一步厘清遗址的规模形制等……科学力量的不断注入激活文化遗产保护“一池春水”。
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让世界感受中华文明魅力
“‘他’已经2000多岁了,但盔甲和头发上的细节依然清晰可见!”站在一尊陶俑前,英国游客塔米拉不禁惊叹。今年5月,她到中国旅游,秦始皇兵马俑是她最期待的景点之一。
秦始皇兵马俑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自1976年首次出境在日本展出后,秦陵文物已经在包括中亚在内的4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城市巡展277个场次、2000万人先后参观展览,外展数量和受众人数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学中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秦始皇陵也是无可比拟的。希望能通过兵马俑和秦始皇陵推动更多国际合作。”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克里斯·戈斯登说。
未来展望: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时代活力
“近期,在兵马俑考古现场建设的应急保护实验舱、发掘与保护平台投入使用,可以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同步进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说,“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秦陵考古的发现和分析能力,加强考古成果的创新性转化。”
从秦兵马俑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到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再到对外展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围绕创新保护展示理念和方法,积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推动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辐射力持续提升,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1.6亿人次,成为全球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保护研究、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典范。
未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进一步强化秦陵考古研究多学科联合攻关,做好世界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努力向世界讲好秦始皇陵故事、秦兵马俑故事,积极打造文化遗产守护、传承、传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