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东望西归”:日本归还中国文物迈出重要一步

创作时间:
2025-01-21 16:55:0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东望西归”:日本归还中国文物迈出重要一步

近日,在第118届美国国际法学学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呼吁日本归还在侵华战争期间掠夺的中国文物。这一呼吁不仅关乎文化遗产的归还,更触及了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国际法理的复杂交织。让我们从历史、法律和情感三个维度,深入探讨这一重要议题。

01

历史的伤痕: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文物掠夺

1894年至1945年,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据统计,仅在1894年至1937年间,就有15245件文物流入日本,而在全面抗战时期,这一数字更是高达3513338件。这些文物包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清明上河图》等国宝级文物,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战后,国民政府曾试图追索这些文物,但因美国因素影响,最终仅收回少量文物。据统计,1949年前返还的文物仅有北京猿人残缺标本、“镇远”舰及“定远”舰的锚弹、中央图书馆善本37520册等,与300余万件的损失统计相比,归还数量微乎其微。

02

法律的正义:国际法框架下的文化遗产归还

根据1954年《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明确规定了战争期间文化财产的保护原则。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必须保障其本国文化财产免受武装攻击的破坏,禁止将文化财产用作军事目的。占领国必须保护其控制下的文化财产免遭偷盗、掠夺或侵占。如果出于保护目的将文化财产转移出被占领土,则必须在敌对行动结束后将其归还。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殖民时期通过战争窃取文物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观察员、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霍政欣指出,这一思潮在一些欧美前殖民地国家相对较多,但在东亚方向关注较少。因此,日本向中国归还文物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03

现实的突破:“东望西归”工程的启动

2023年7月30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五洲传播中心和东京古禅美术馆共同主办的“拾古汲今·中华历史文化遗产交流系列活动”在东京成功举办。“东望西归”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回归工程正式启动,首批包括宋版明印佛经在内的一批散落在日本的文物已启动归还程序。

这一工程得到了日本民间组织“中国文物返还运动推进会”的支持。该组织联合代表藤田高景表示,很多过去侵略过其他国家并掠夺文物的发达国家现在都开始陆续归还掠夺的文物。改正过去的错误,是和解的第一步。

04

民间的声音:来自日本民众的道歉

在富阳乡村博物馆,有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百年前日本的铜艺术品。小到纳入掌心的药师铜铃、大到供奉瞻仰的布袋弥勒、亦或是名家五郎三郎所作薄端花器···日式铜雕的精致玲珑,无一不展现日本铜雕艺术家追求自然之美的极致匠心。

在岚山,一位日本老爷爷拿着自己做的文件给中国游客讲述周总理访日的故事。他提到,日本战败后中国没有接受赔偿,后来日本给了中国很多的技术支持以及无息贷款等等帮助中国发展,相当于是给中国的赔偿。然后他接下来说的话让人记忆尤深:但是这些都挽回不了那些逝去的生命,对不起。

05

未来的展望:文物归还与中日和解

文物的归还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正如霍政欣教授所说,文物回归的共识不仅是历史正义的恢复,与此同时,文物只有回到它原属国所在的历史文化环境之中,才能最大地彰显其价值。

“东望西归”工程的启动,为中日两国在历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深入交流合作开创了新的局面。我们期待,随着更多文物的回归,中日两国人民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历史,共同开创一个和平、友好、合作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