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太短,《追忆似水年华》太长
人生太短,《追忆似水年华》太长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也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今天是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07.10-1922.11.18)逝世102周年,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文学世界。
普鲁斯特的文学之路
普鲁斯特出身于医生世家,尽管自幼便体质虚弱,饱受哮喘之苦,然而,这并未阻断他与外界的联系。年轻时的普鲁斯特是一个热衷社交的时尚青年,经常出现在巴黎名流的家族沙龙和文化界的知名聚会上,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追忆似水年华》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在普鲁斯特的学生时代,他便开启了文学创作之旅。他的首部作品是随笔集《欢乐与时日》,之后还发表了一部中篇小说《让·桑德伊》。此外,他还撰写了一部文学评论著作《驳圣伯夫》,书中对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圣伯夫的小说美学、文学艺术和文学批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与圣伯夫截然不同的立场。
1903年,普鲁斯特的父亲去世,两年后,母亲也离世,这对他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他的健康状况亦每况愈下,哮喘病越来越严重,感官也变得异常敏锐。他对光线极为敏感,白天几乎无法外出;对气味和声音同样敏感,任何轻微的响动都可能引发病情。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在接近四十岁之际,普鲁斯特决定将所有的心血倾注于《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作品之中。
这个作品花了他一辈子的时间
随着身体的日渐衰弱,即便是自然的光线与声音,也能引起他的不适。为了保护自己,他终日紧闭窗帘,在封闭的房间内,以近乎狂热的态度书写着那些深藏的记忆。夜晚,他也偶尔会出门,乘坐一辆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马车,参加宴会或是邀请朋友一起吃夜宵。因为他希望通过这些经历,唤醒更多沉睡的记忆,以便将它们记录下来。
普鲁斯特自1907年搬进了位于巴黎市中心的住宅,四壁贴满了隔音效果极佳的软木板,以减少外界噪音的干扰。1908年至1909年开始着手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直至1922年离世前夕,这部巨著才基本完成,整个创作过程跨越了大约十五年之久。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争分夺秒地审阅和修订手稿,还积极寻求出版机会。只有在哮喘病发作,实在无法继续工作时,普鲁斯特才会稍作休息。
谈及普鲁斯特的生活,尤其是其中年之后的日子,几乎除了创作之外别无他事。可以说,完全围绕着《追忆似水年华》展开。这部作品不仅是他文学追求的结晶,更是他生命意义的体现。1922年11月18日凌晨四点三十分,普鲁斯特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就在去世前一天,他还吩咐仆人,在手稿中补充阿尔贝蒂娜所享用的冰淇淋的具体口味:“可能是草莓,也可能是覆盆子。”这最后一刻的执着,成为了普鲁斯特对生活、对记忆永不熄灭的热情的最后见证。
《追忆似水年华》写了什么?
法朗士说:“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作家的弟弟罗贝尔·普鲁斯特也笑着调侃:“要身患重病或腿部骨折,才有时间去看《追忆似水年华》。”确实,这部被誉为法语文学巅峰之作的《追忆似水年华》,因其篇幅宏大、人物繁多、情节错综复杂,加之采用了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面临着无人敢于尝试翻译的尴尬局面。
所谓长,一是指体量大、篇幅长;二是指句子长,普鲁斯特特别喜欢用长句子。据统计,全书中有三分之一的句子超过5行,有四分之一的句子超过10行。直到1991年,这部不朽之作才有了中文全译本。
这部约两百万字的巨著到底写了什么故事?全书分为七卷,细腻描绘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美好年代”中上流社会的生活风貌。对时间流逝、记忆重现、个人成长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探讨,使它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只有贯穿始终的情结线索。
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正如《红楼梦》一般,《追忆似水年华》不仅仅揭示了一个特定社会阶层的生活片段,更以其广阔的视野,跨越阶级界限,展现了一幅宏大的社会图景。书中蕴含着文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哲学的深刻洞见,使之成为一座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
虽然,《追忆似水年华》长期占据“买来读不下去的书”榜单前三甲,但今天还是再次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