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温之谜:地理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
印度高温之谜:地理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
印度高温现象再次引发全球关注。2024年7月,印度多地气温逼近50°C,远超人体承受极限。这一极端天气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地理与气候密码?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印度高温的成因及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
众所周知,表达事情严重程度的词汇依次有:轻度<中度<重度<印度。
这不,印度的严重高温又冲上了热搜,用“重度高温”已经不能形容,普遍接近50°的高温已经达到了人体极限。
注意,这个50°高温可不是马路牙子的温度,而是距离地面1.5米,通风绿地遮荫百叶箱里的温度。
如果说路面温度有多热,那估计过马路摔倒都得四级烫伤。
在我们38°只能空调wifi西瓜的时候,三哥50°的情况下已经沐浴恒河水叠抗高温BUFF了。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为何这么热?
对于这个问题,吃瓜群众比较好奇,但对三哥来说,这个问题有点伤自尊。
伤自尊的原因不是因为热,而是小瞧了三哥。
作为东方大国,印度必然是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印度又不是哪里都热,很多地方还是很凉快的。
比如南印度人称“印度硅谷”的班加罗尔,最热月平均温度只有27°,凉爽的气候让这里成为印度的大数据中心,是三哥程序猿等社畜精英聚集地。
事实上,整个南部的德干高原气温都不是特别高,原因有两个,海拔稍高,且陆地深入海洋,调节能力比较强。
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山区就更凉快了,它本质上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是印度富人们的避暑胜地。
印度经常霸占高温榜单的地方是北印度,也即是海拔较低的恒河平原和塔尔沙漠。
于是这个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北印度这么热?
对任何问题的分析都离不开两个要素:小环境和大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当地的地理气候特征,大环境则指的整个印度洋地区甚至全球气候变化。
让我们从地理视角先看北印度的小环境。
北印度炼狱
读过初中的博士都知道,能量是守恒的,热量上升的原因必然是产热多、散热少。
热量产生的来源那必然是太阳辐射,是的没错,北印度雨季到来之前太阳辐射非常剧烈。
北印度位于北回归线和北纬30°之间,正是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控制范围,每年4-6月是北印度副高肆虐的时间,气流下沉不能成云致雨,晴空朗朗,万里无云。
一方面,地面在太阳辐射之下温度迅速升高,近地面空气被加热,对,就像铁板烧。
这时候,热空气和水蒸气如果能正常逃逸散入高空,那气温也不会特别热,但副高之下岂有完卵,高空之上,副高睥睨众生,下沉气流源源不断压制地面热空气和水蒸气,宛如一口高压锅。
下面铁板烧,上面高压锅,加上水蒸气贴脸开大,那体感温度要多酸爽有多酸爽。
是的,地球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通常在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
如果只是这样,那北印度还不至于这么热,最多也就桑拿天,不会成关东煮。
在铁板烧和高压锅之外,北印度还有一层BUFF: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通常是指干热气流从背风坡一路下沉,增温减湿,让地面变得异常干热,单看一个“焚”字就知道不好惹。
不巧的是,北印度西部是苏莱曼山脉,而苏莱曼山脉的高空之上则是著名的西风带。
在4-6月,西风尚未完全北退,高空西风在印度北部一头撞上青藏高原,然后分成南北两股,北支走我国新疆,南支则走恒河平原。
高空西风流速很快,可达数百公里每小时,带动近地面空气一路狂奔,然后越过苏莱曼山脉,在印度河流域和北印度产生“焚风效应”。
北印度就像脑门上被顶上一个电吹风,开热风的那种。
顺便提一句,我国华北平原的高温大多也和太行山焚风效应脱不了干系,相信华北的小伙伴们很快就能体验到了。
而三哥作为地球村特立独行的存在,那必然是猪脚光环叠满,在副高和焚风的加持之下,还有来自沙漠的问候。
眼小聚光的瓜友们已经发现了,在印度的西北角,有一片沙漠叫“塔尔沙漠”。
这片沙漠距离新德里仅有一百多公里,平时热浪滚滚,在副高和焚风效应加持之下更是热浪滔天,就这样,新德里和恒河平原在西风(或西南季风)的送温暖之下还得感谢塔尔沙漠老铁刷的礼物。
北印度不仅火力十足,散热也十分不好。
高空有副热带高压锅,北面有喜马拉雅山脉一堵墙,西面是电热毯塔尔沙漠,不远处是另一堵墙苏莱曼山脉,而南边是德干高原,北印度这个半封闭的犄角旮旯,却集中了7亿人口,让海量三哥在高温里煎炒烹炸。
对大城市居民来说,高温可能还要更上一个度,印度土地私有,城市规划杂乱无章,特别是贫民窟,严重缺乏公园绿地,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局部高温,但印度空调普及率只有区区6%,普通人解暑只能靠万能恒河水。
北印度的热自古有之,但近年似乎更热了,这自然离不开大环境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一个宽泛的话题,似乎是气候变化万能解释,大到海平面上升,小到母猪难产似乎都说得过去。
且全球变暖并不是地球均匀变暖,而是更加冷热不均,冷的时候更冷,热的时候更热,就像我等打工人和老板的钱包差异一样。
西风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2024年2月下旬,一场暴风雪席卷西亚,伊朗、阿富汗普降大雪,一向干旱的伊朗部分山区积雪超过2米。
几日之后,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的巴基斯坦莫克兰海岸狂降暴雨,三天下了2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沙漠引发了洪灾。
与此同时,我国华北普降大雪,华中地区冻雨成灾,武汉社畜打工人一觉醒来,去上班的路上树枝横七竖八,宛如穿越原始丛林。
4月,同为热带沙漠气候区的沙特阿拉伯北部暴雨如注,大量骆驼被洪水冲走,遭了池鱼之殃。
4月末,我国中央气象台同时发布寒潮、高温、暴雪、暴雨、雷暴、冰雹和龙卷风预警,简单说就是北方寒潮暴雪,中部暴雨雷暴,南方冰雹龙卷风,还有海南高温。
整个神州大地乱成一锅粥,四海龙王同框。
以上这些极端天气并不是孤例,如果我们把事件中心串联起来,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特点:
它们全部位于西风带路径之上。
从今年初开始,北半球西风带就表现得不正常,整体上有两个特点:
1、位置偏南。
2、摆动剧烈。
西风带偏南,加上剧烈摆动,经常给副热带干旱地区带来暴雨或者暴雪,沙特、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的极端天气多与此有关。
西风带偏南还会让青藏高原南侧的西风南支加强,在孟加拉湾和印度洋暖湿气流会师,然后穿过云贵高原,给我国中东部带来丰沛水汽。
与此同时,西风北支裹挟寒潮杀来,低空冷空气在气压梯度之下掉头向南,与西风南支带来的暖湿气流在我国中东部来个冷暖交锋,带来包括但不限于暴雨、暴雪、雷暴、冰雹、龙卷风等各种极端天气大礼包。
三月底被吹掉空调外机的南昌小伙伴们心有余悸,广东广西泡汤俩月的的小伙伴们心情复杂,你们的经历均与此有关。
同时期的我国西北东北、欧洲凉的一批,到现在还没有夏天的感觉。
那么,罪魁祸首是不是西风带呢?
是,但有点冤枉。
首先,天气是一个混沌系统,相关变量太多,这也是天气难以预测的原因,锅不能一个人背。
其次,风只是地球表层能量的外在表现,最终的原因还是地球能量出现了变化。
而地球表层能量到底是怎么变的,以当前的手段同样难以窥其全貌,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典型的特征,配合历史上的规律来推断发生了什么。
在今年各种奇葩天气出现的同时,远在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悄然发生了变化。
2023年,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快速发展,哦?什么是厄尔尼诺?
简单说就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使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变化,容易引发一些地方异常高温,特别是厄尔尼诺出现的第二年的夏天,我国容易出现南涝北旱,拉尼娜现象则和其相反。
去年的厄尔尼诺奠定了全球海温偏高的基调,也奠定了2024年夏季副热带高温的基本旋律。
是的没错,铺垫了这么久终于引出了印度高温的幕后凶手,三哥可以起诉元凶了。
但是,2024年初,在另一个东方大国欢度春节的时候,东太平洋海温开始退烧了,到现在,东太海温已经明显偏冷,厄尔尼诺宣告结束,今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身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学界认为,今年西北太平洋副高迟迟不北抬,西风带持续偏南均和这次急转有关。
那是不是拉尼娜来救场,全球变暖就能暂时被遏制了呢?
后面的事情还难说,但是现在并没有。
有道是远水解不了近火,拉尼娜客观上尚未完全形成,很多地方仍然处于厄尔尼诺余威的影响之下。
全球整体上能量平衡,有变冷的地方就会有变热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印度洋。
印度洋海温本就不低,但今年上半年,印度洋大片海温持续偏高,成为全球连片海温最高的地方,从图上看,印度洋海域红到发紫,今年四月份东南亚以及我国云南的高温干旱也与此有关。
现在,随着太阳直射点持续北移,副热带高压随之北抬,压力来到了北印度。
在印度洋整体偏暖的大环境下,北印度的高温就像脱缰的野狗,一路狂奔了。
同时,我国的高温天气也即将拉开帷幕。
后记
那印度还有没有救?
有,等到雨季就好了。
到7月份,印度洋季风全面爆发,狂暴的西南季风暴力打断副热带高压的禁锢,让整个喜马拉雅以南的恒河平原进入雨季。
到时候,北印度将从50°的高温大幅降至40°。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