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家:用智慧、勇气和力量发现戈壁宝藏!
地质专家:用智慧、勇气和力量发现戈壁宝藏!
近日,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青藏高原北缘首次发现大型碳酸岩型铌矿资源,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拓展了我国潜在铌资源区及勘查范围,更为突破我国现有铌资源“提取难、利用难”瓶颈提供了契机。
4月10日,记者从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获悉,经过多年的地质勘查找矿工作,在青藏高原北缘首次发现大型碳酸岩型铌矿资源。
中文核心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24年第1期公开整版刊发了青海省地矿局专家《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专辑,共计论文11篇。其中系统论述了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工作取得的成果。
据介绍,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工作取得的成果,是青海省地矿局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力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积极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具体体现。同时,该成果也是王秉璋、王涛、李五福等专家在潘彤工作室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强基础、理思路、重成果、出人才”的工作思路,走出的一条切合行业需要的“产学研用”发展新模式的体现,是地质技术专家智慧、勇气和力量、毅力的结晶。
王秉璋等专家经多年潜心研究和广泛考察调研,在2021年提出了大格勒地区是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重要找矿靶区,确定了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稀有金属铌矿的找矿潜力巨大。同年8月发现了青海首例岩石界的“大熊猫”——火成碳酸岩,9月经实验室分析确定了高品位的铌矿体。这一重大发现大大拓展了青藏高原稀有金属矿的找矿空间,具有重要的找矿和战略意义。至2024年初在青海省省级财政资金的资助下,已获得稀有金属铌矿推断资源量超过10万吨,有望成为一个新的、优质的稀有稀土矿产基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是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的地质学类中文核心期刊,系国内唯一一份重点刊载构造地质学学术论文的科技期刊。除国内的全部重点数据库与检索系统之外,还从2013年起入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EI Compendex(工程索引)。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近期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东昆仑大格勒地区,新发现了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共生的铌—稀土矿(大格勒铌矿床)。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显示出巨大的矿产资源开发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铌和稀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铌依赖进口,稀土则是我国的优势矿产。目前,我国还没有可供规模开发利用的铌—稀土矿山。
据了解,铌和稀土矿床在全世界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其中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相关的矿床是铌与稀土资源最重要的来源。
研究人员介绍,此次在东昆仑大格勒地区新发现的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共生的铌—稀土矿,为开展相关杂岩体成因以及成矿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机遇,这些研究也将为后续矿产勘查工作提供科学指引。
大格勒铌矿床是我国在青藏高原北缘首次发现的大型碳酸岩型铌矿资源,初步研究显示,其粒径和赋存形式明显优于白云鄂博等国内主要铌矿床。大格勒铌矿床的发现不仅极大地扩展了我国潜在铌资源区及勘查范围,还可为突破我国现有铌资源“提取难、利用难”瓶颈提供契机。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