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到元代:羊肉的历史与文化
从先秦到元代:羊肉的历史与文化
几场秋雨过后,虽然还未正式入冬,但天气却一天比一天凉爽,正是品尝羊肉的好时节。约上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蘸着香气四溢的麻酱,品尝热气腾腾的涮羊肉,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羊肉自古就被认为具有抗寒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气味苦甘,大热,无毒。主治暖中,字乳余疾,及头脑大风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安心止惊……”
清道光 粉彩山水九羊启泰纹瓶 观复博物馆藏
我们食用羊肉以抵御寒冷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七月》中记载:“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人们最初吃羊的方法,离不开鼎、甗(yǎn)等器物的协助,主要采用蒸、煮、烤等方式,因此有“炮牂(zāng)”、“大羹”等说法。
战国-西汉 大角金羊 观复博物馆藏
在古代,牛、马多用于耕作和战争,因此食用牛肉受到严格限制,而食用猪肉最初被认为是低贱之事,直到宋代以后才逐渐被人们接受。因此,羊肉成为人们主要的肉食来源。
南北朝之后,随着文化的交流,人们食用羊肉的方式受到了异域文化的影响。例如,在唐朝的宴会上,有一种自助式吃羊肉的方式,称为“割锦缠羊”。主人会让仆人牵来一只活羊,然后挂起来,让客人一人一把刀子过去割肉。客人割下羊肉后,仆人会用不同颜色、不同长短的锦绸缠起来作为记号。随后拿到后厨或蒸或烤,烹饪完再用锦绸缠上,客人根据锦绸拿回选中的肉,接着用刀切开,根据自己的口味蘸上杏酱和胡椒,然后开吃。
唐代 孔雀石雕卧羊 观复博物馆藏
唐代还有一种美味的羊肉菜肴叫“浑羊殁( mò)忽”。唐人卢言的《卢氏杂说·御厨》一书中有记载:“每有设,据人数取鹅。焊去毛,及去五脏,酿以肉及糯米饭,五味调和。先取羊一口,亦��剥,去肠胃,置鹅于羊中,缝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却羊。取鹅浑食之,谓之‘浑羊殁忽’。”
清初 紫檀百宝嵌牧羊图长方盒 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宋代,食用羊肉的方式就更加多样化了。《东京梦华录》中出现了近两百道肉类菜品,其中近四成与羊肉有关,包括羊饭、熟羊肉、软羊、羊头签、汤骨头乳炊羊、羊角子干脯、插肉拨刀炒羊、入炉羊、排炊羊、虚汁垂丝羊头、猪羊荷包、软羊诸色包子、羊肉小馒头等等,可见宋人对于羊肉的喜爱。
清代 银羊 观复博物馆藏
进入元代,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火锅涮羊肉了。相传涮羊肉的发明者是元太祖忽必烈。平日以牛羊肉为主食的蒙古将士们,一日正埋头吃饭,羊肉、调料均已准备就绪,只待入锅烹炒。不料敌人突至,战情紧急,容不得他们再一一按程序烹炒,只好在出发之前拿了羊肉在沸水中烫一下就沾了调料充饥。不料这原本是无奈之举的吃法,却赢得忽必烈君臣们的啧啧称奇。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涮羊肉之法迅速传播开来。到了今天,涮羊肉仍旧是餐桌上深受大家喜爱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