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关汉卿的元曲竟然这么潮?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18: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关汉卿的元曲竟然这么潮?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是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的自况,也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作为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不仅创作了《窦娥冤》《救风尘》等传世佳作,更在语言运用上大胆创新,将蒙古语、市井方言等元素巧妙融入戏曲,开创了一代新风。

01

蒙古语里的“最炫民族风”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蒙古族的语言和文化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关汉卿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特征,将蒙古语巧妙地融入戏曲创作中,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调风月》中,他写道:“双撒敦(亲戚)是部尚书。”这里的“撒敦”就是蒙古语中“亲属”的意思。而在《邓夫人苦痛哭存孝》中,李存信的一段念白更是充满了蒙汉混搭的趣味:“米罕(肉)整斤吞,抹邻(马)不会骑,努门(弓)并速门(箭),弓箭怎的射!撒因(好)答刺孙(酒),见了抢着吃,喝的莎塔八(醉),跌倒就是睡,若说我姓名,家将不能记,一对忽刺孩(贼),都是狗养的!”

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蒙古语词汇,不仅展现了元代社会的多民族交融,也使戏曲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02

市井语言里的烟火气

除了蒙古语,关汉卿还大量运用市井方言和熟语,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救风尘》中,赵盼儿的机智与泼辣,正是通过生动的市井语言展现出来的。比如她对周舍说:“你这等乔才,只合吃些残茶剩饭,如何消受得我这般好酒好肉?”这里的“乔才”就是当时的市井俚语,意指“无赖”或“狡猾的人”。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拉近了戏曲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使元曲真正成为“平民的艺术”。

03

语言创新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对语言的创新,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堆砌,而是通过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展现了元代社会的广阔画卷。在他的笔下,无论是蒙古族的豪放粗犷,还是市井生活的细腻生动,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种语言特色,不仅丰富了元曲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其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说:“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

04

影响深远的“语言革命”

关汉卿的语言创新,对后世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开创的这种将外来语言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创作手法,为后来的戏曲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明清时期的戏曲创作,如《西厢记》《牡丹亭》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关汉卿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关汉卿的这种语言风格,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平民化、口语化特点,使戏曲真正成为“百姓的文学”。这种创新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汉卿,这位元代杂剧的巨匠,用他的生花妙笔,将蒙古语的豪放、市井语言的生动,完美地融入戏曲创作中,开创了一代新风。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元代社会的广阔画卷,也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正如后人所评价的那样:“曲圣”关汉卿,不愧为“梨园领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