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与上海:一座城市的文学记忆
杨绛与上海:一座城市的文学记忆
杨绛先生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从抗战时期在上海创作戏剧,到晚年在沪上生活的点点滴滴,上海见证了这位杰出作家、翻译家的许多重要时刻。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的上海记忆,探寻她在这座城市留下的文学足迹。
上海:杨绛戏剧创作的起点
1938年,杨绛与钱钟书从欧洲留学归来,定居上海。在那段艰难的抗战岁月里,为了维持生计,杨绛开始尝试剧本创作。她先后创作了《称心如意》《弄真成假》等喜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上海滩引起轰动,也奠定了她在文坛的地位。
《称心如意》是杨绛的处女作,讲述了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丈夫的婚外情中保持尊严的故事。这部作品巧妙地运用了幽默和讽刺,展现了杨绛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弄真成假》则通过一个关于遗产的闹剧,揭示了人性中的虚伪与真实。这两部作品都体现了杨绛独特的创作风格:含蓄蕴藉、毫不张扬,却能精准捕捉世俗生活的细节。
与钱钟书的上海往事
杨绛与钱钟书在上海的生活,充满了知识分子的风雅与坚持。据潘兆平回忆,他们住在南沙沟时,即便在严冬时节,钱钟书也不愿为了取暖而迁居钓鱼台,体现了他们对学术独立的坚守。
在与友人的交往中,杨绛与钱钟书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他们与吴学昭、潘兆平等人的交往,充满了学术的切磋与生活的乐趣。杨绛曾对潘兆平说:“你当处长有十几年了,怎么还没听到你有什么进步啊?”这种幽默而睿智的对话,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学术的执着。
晚年的坚守
进入21世纪,杨绛已过百岁高龄,但她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2003年,她出版了《我们仨》,深情回忆了与钱钟书、女儿钱瑗的往昔时光。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她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她对文学的坚持。
在《杨绛文集》的自序中,她谦虚地写道:“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这种谦逊的态度,正是她能够不断创作、不断进步的原因。
翻译路上的坚持
除了创作,杨绛在翻译领域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她精通英、法两国语言,为了更准确地翻译《堂吉诃德》,她甚至专门学习了西班牙语。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她的译本被誉为“优秀的翻译佳作”。
杨绛的一生,是与上海这座城市相互交织的一生。从抗战时期的戏剧创作,到晚年的回忆录,上海见证了她的文学之路。而她对文学的热爱与坚持,也成为了这座城市文化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