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与物种形成:一个复杂而精妙的演化过程
基因突变与物种形成:一个复杂而精妙的演化过程
2024年7月,一项发表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杂志上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通过追踪细菌和古细菌中的“标记”基因,将地球生物的“最近共同祖先”追溯到了42亿年前,比此前认为的时间又提前了数亿年。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我们对生命起源的认知,也为我们理解物种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什么是物种形成?
物种形成(speciation)是指物种起源的演化过程,是演化生物学领域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从“神创论”到“拉马克学说”,再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人类对物种形成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现代综合演化论将物种形成研究带入了基因时代,明确了群体是物种组成和形成的基本单位,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防火墙”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概念。它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的交配障碍,这种障碍可以是地理上的(如山脉、河流的隔离),也可以是生理上的(如繁殖时间的不同)。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为新物种的独立演化创造了条件。
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首先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生殖隔离,使得各群体更易在群体内部交配产生后代,从而形成独立的演化谱系;进而导致等位基因在各自群体内进行谱系筛选、固定以及新突变的积累,在群体水平上形成稳定的遗传分化;不同形态特征也将在各自群体中固定或产生新的性状,导致群体间出现形态特征差异。
基因突变:物种演化的“双刃剑”
基因突变是生物遗传物质发生的突然而可遗传的变化,是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然而,基因突变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曾指出:“信息就是信息,而不是物质或能量。任何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主义都不可能在当今生存下去。”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基因突变虽然可以改变生物的某些特征,但这种改变往往是有限的,难以产生全新的生物形态。
以果蝇为例,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模式生物。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通过与红眼雌蝇杂交,揭示了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伴性遗传规律。此后,果蝇的研究为遗传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尽管果蝇可以产生各种突变体,但这些突变并没有使其变成另一种生物,而是仍然保持着果蝇的基本特征。
基因突变能否创造新物种?
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基因突变虽然可以产生遗传变异,但这些变异往往是有害的,且难以通过自然选择产生重大的创新。正如德国科学家沃尔特·吉特所言:“这一观点是进化论的核心,但突变只能引起现有信息的变化。信息不可能增加,一般来说,结果是有害的。新功能或新器官的新蓝图不可能出现;突变不可能成为新(创造性)信息的来源。”
这并不意味着基因突变在物种演化中毫无作用。事实上,突变、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物种的演化。但仅靠基因突变,是无法创造出全新的物种的。正如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最新研究中所指出的,物种的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结语: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对物种形成和生命演化的理解,人类仍在不断探索中。基因组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视角,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种形成的分子机制。但正如“最近共同祖先”的发现所揭示的,生命的演化历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神奇。科学探索的道路永无止境,对生命本质的追寻,也将继续激励着人类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