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丝毛雕:汉代玉器的灵魂!
游丝毛雕:汉代玉器的灵魂!
汉代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游丝毛雕”技法更是汉代玉器的突出成就。这种技法线条形若游丝,细如毫发,逶迤婉转,顺畅遒劲,充分展现了汉代玉器制作的精湛工艺。
陕西西安北郊枣园汉墓出土双身兽面纹玉璧
“游丝毛雕”指的是流行于战汉时期的一种细线纹雕琢技法,其线条形若游丝,细如毫发,逶迤婉转,顺畅遒劲,又被称为“游丝刻”或“跳刀”。其特点正如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所描述的:“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游丝毛雕”技法之雏形见于春秋晚期,但当时线纹之长度及连贯性尚不及战汉者,主要用来构成矩形绹索纹、网格纹以填补每组单位浮雕图案间的空白之处。
“游丝毛雕”线纹之具体形态复可细分为两式:
一式,较粗。在放大到六十倍的情况下观察:线槽边沿规整,不见崩口,仅在弯转之处偶见歧出线纹;为多条短凹槽连接而成的阴线痕迹,每道凹槽皆作两头尖浅。中间宽深的枣核形,故同条长线纹的宽窄略有不同,槽底为既相连接又大致等长弧形磨砂痕迹,这是微观见到的典型砣痕。根据微痕推测,此式应由小型勾砣以湿砂为介质砣出,此处的勾砣是一种形制较小的铁质砣轮,制作时先碾出多条短断线,再于间隙处补砣,接短成长,从而形成了这般断续相连,遒劲自然的形态。
北京丰台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的玉舞人
二式,较细。在放大到六十倍的情况下观察:线槽边缘有锯齿状崩口,且出现作不规则歧出的细毛刺;槽底深浅不一,有多道细丝状划痕。显系由诸如良渚文化时期使用的金刚石、水晶和燧石等尖状硬性刻具琢出后,再加以修磨而成。
说其“神秘”,是因为古今藏家玩玉、论者说玉,无不对汉玉“游丝工”阴线刻技法的精微、奇巧、圆熟、唯美推崇备至。然拘于早期文献记载阙疑、传世器与出土物中可比勘互校的典型器不多等原因,关于汉玉“游丝工”技法的诸多认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歧义。如界定汉代“游丝工”的标准、“游丝工”渊源流变及其治玉工具等,相关问题至今尚在隐约模糊之中而缺精准表述。
但是,在古代雕刻工具等相对匮乏的时代,这种微雕治玉工艺无疑是同时代治玉最高工艺成就的代表作,也处处体现着匠人们无可超越的智慧。
北京丰台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的玉舞人
北京丰台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的玉舞人
北京丰台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的玉舞人
北京丰台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的玉舞人
北京丰台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的玉舞人
北京丰台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的玉舞人
北京丰台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的玉舞人
北京丰台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的玉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