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养全国:东北三省为新中国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三省养全国:东北三省为新中国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东北,这片曾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土地,究竟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从工业辉煌到资源输出,从人才支援到财政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厚重的历史,探寻东北三省的奉献之路。
提及东北,你想到的是什么?
是曾经寒风萧瑟下的经济没落?
工业繁华归于平静后的人口流失?
还是这次直接秒杀全国旅游业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当谈及东北这片广袤之地,若人们的脑海中仅浮现出那些刻板印象,或是仅仅局限于那些既定标签,那么,这无疑昭示着,对于这片土地的认知,尚停留在皮毛之浅,难以言及真正的了解。
在时代尘埃的掩埋下,是曾经亚洲的工业第一,是中国的繁华之最,是一个曾担负国家93%的钢铁产量,78%电力输送,以及曾贡献了全国经济85%GDP的共和国长子,总之,这几个例子无法解读这片土地历史的厚重。对于东北,我想尽词语最终停留在这二字之上,那便是奉献
相较于中国众多区域在新中国成立后方才步入发展建设的快车道,东北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便已悄然构筑起一座坚固的工业大厦,其工业基础之扎实,堪称典范。
因为有着非常丰富的各类资源,东北这片土地一直都是各方势力的斗兽场,军阀,沙俄,日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互相厮杀着。混乱带来发展,发展带动经济。
在1925年,东北的经济已经比肩江南,哪怕此时的上海已经被称为国际大都市,但发往欧美的电报仍然需要中转沈阳,有34家外资银行以哈尔滨为辐射点散布在东北各大城市,对接的则是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城市。
在外资的强力助推下,东北地区的工业版图曾辉煌地坐上了亚洲的头把交椅。时间回溯到1931年,彼时东北的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高达59.3%,这一惊人成就犹如一座巍峨丰碑,矗立在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直到2004年,这一比例才被后起之秀——中国江南地区所超越。换言之,东北在那时的工业强盛程度,简直可以媲美30个上海的总和,其工业实力之雄厚,由此可见一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席巡视东北看到东北的工业程度,都不由得赞叹东北为共和国长子。
长子二字,是对于东北发展的肯定,但同时这两个字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向中国推行了一项规模宏大的156项援助计划,其中逾三分之一的重大项目被精心布局在中国的东北地区。这些项目中,诸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械厂,以及被誉为“八大军工”与“三大动力”的诸多企业,无疑是整个援助计划中的璀璨明星。得益于苏联模式的强劲助力,东北地区的发展步伐再度迈上了高速轨道。
依靠着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东北教育资源一度领先全国,根据统计,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等人才占比,东北远超中国任何一个地区,在当时,整个东北科研所有1000多家,占全中国80%左右。
提及至此,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悄然浮现:鉴于昔日的辉煌发展态势,缘何当前东北地区的经济状况却显得如此不尽如人意呢?
答案只有一个:
全部用来养家(国家)了。
1950年-1952年,吉林省财政收入7.54亿,上缴国家5.69亿,上缴比例75%。1952年-1988年,辽宁省向全国输送生铁6113万吨,各类有色金属383万吨,钢材949万吨,占比辽宁总产值86%,1953年-1987年,黑龙江省共向全国调出煤炭3.06亿吨,木材2.69亿方,原油7.25亿吨,粮食6475万吨,占比黑龙江总产值87%。
1964年,一场名为“三线建设”的宏大乐章悄然奏响,东北地区作为这场乐章的主旋律之一,慷慨地贡献了超过200家企业单位的“音符”,它们如同希望的种子,被播撒在广袤的三线地区。而这些企业中,竟有30多位佼佼者,在时光的洗礼下,华丽转身成为资本市场的璀璨明星——上市公司。人才方面,更是涌现出一股磅礴的力量,170万精英怀揣梦想与激情,被输送到三线建设的各个角落。令人惊叹的是,东北几乎四分之一的生产能力,都被这场宏伟的建设浪潮所吸纳,化作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例如:有名的攀枝花钢铁基地,是东北鞍钢一手拉扯起来的,中航工业成飞集团是沈飞出人出钱帮扶起来的,东风二汽是长春一汽援建起来的,如此例子数不胜数,全部讲出来能够提炼出一篇博士论文。
简明扼要地说,将三个省份的贡献比作滋养整个国家的源泉,这样的比喻毫不为过。
而到了80年代,三线建设逐渐停止,新的发展方向则为改革开放,国家扶持方向逐渐转为南方沿海城市,但东北的贡献却依然没有停下。
改革开放春风拂过,珠三角地区仿佛一夜之间被施了魔法,经济如火箭般飙升。你或许会好奇,那片昔日默默无闻的沿海小村落,究竟是如何摇身一变,踏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仅是拓土开荒,辽宁就派了2万多基建工程兵前往深圳特区进行建设。其他地区也亦是如此。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援建风暴席卷全国,而其背后的强大支撑,竟是东北地区以一种近乎疯狂的姿态,不断压榨着那些独一无二、无法再生的资源,以及本应光明璀璨的发展蓝图。这一幕,宛如一位慷慨的巨人,不惜以自身未来的福祉为代价,只为照亮全国前行的道路。
在1980年至1993年的经济画卷中,广东地区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其缴纳的税款总额攀升至200余亿元的辉煌成就。然而,在同一历史舞台上,辽宁一省便以惊人的1650亿元利税数额,展现了其经济实力的深厚底蕴。更令人瞩目的是,东北三省这一经济板块的总产出,竟然达到了同期沿海地区产出的3至4倍之多,无疑在经济发展的版图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推动市场经济的大潮,东北地区众多国营企业纷纷踏上了转型之路。这些企业,其盈利大都如流水般汇入国库,自身仅余涓涓细流般的流动资金,这无疑为它们的转型之路布下了重重难关。结果,大批企业在这场变革中折戟沉沙,引发了规模空前的下岗风潮。这一历史片段,如今在诸多电视剧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画面中,那些曾风光一时的中年男士,如今却落魄不堪;曾经繁忙喧嚣的大型工厂,已然人去楼空,显得格外寂寥;而那些冒着滚滚白烟的老式汽车,沉重地驶过被煤渣染黑的雪地,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沧桑。
在九零年代的尾声中,东北往昔的辉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一切荣耀瞬间定格成了历史画面。
而查资料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东北经济严重倒退的时代,1999年辽宁一省仍向国家贡献财政1780亿元,仅次于上海位于全国第二。
2008-2011年,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其中黑龙江有11个,全国最多,辽宁吉林分别为7个,仅次于内蒙,排并列第三。
东北还有崛起的希望吗?
去过东北的朋友肯定都有一个感受,那便是东北的物价便宜,而物价便宜的背后,是东北外流的人口,国家重心的转移,让曾经富过的东北老铁,如今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南下养家糊口,经济学家口中讨论的如何振兴东北,一次一次的刺激着东北人的内心。
这次出圈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兆头,当确定了以自身特色发展北境冰雪之城旅游项目后,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快速的以哈尔滨为辐射点,带动整个东北三省,有了项目缺口可能会吸引外来投资商投资旅游业,从而创造海量的就业机会,彻底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
和本篇文案中期所表达出的沉重不同的是,东北人骨子里就有着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力,这也是他们面对残酷现实最强硬的武器。工厂倒闭家庭破碎这些事情,到了那些出身自东北的脱口秀演员口中,就通通变成了段子。
在如此寒冷和苍凉的土地上,竟然还能孕育出如此强大和包容的文化,这是令人诧异的,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何东北人如此热情。
而这样的东北老大哥
哪位能不为之倾倒呢?这绝妙的魅力,简直是让人无法抗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