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蒙学如何选择教孩子?“三百千”中,《三字经》为首
传统蒙学如何选择教孩子?“三百千”中,《三字经》为首
在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中,《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这三部经典作品被誉为“三百千”,它们不仅是古代儿童学习的基础教材,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三字经》因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内涵,被广泛认为是启蒙教育的首选读物。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传统蒙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基础的字词句到复杂的成语典故,从历史知识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传统蒙学都有系统涉猎。即使是像游戏一样的诗文,也有《笠翁对韵》这样的专门教材。对于孩子而言,背诵和记忆能力在童年时期达到巅峰,因此朗朗上口的传统蒙学教材是很好的启蒙读物。
难点在于,这些启蒙读物实际上相当于古代小学教育阶段的文史哲教育,如果没有相应的讲解,有些内容确实难以理解。因此,部分蒙学教材的学习对象,其实是对孩子负有启蒙义务的父母乃至隔辈亲。
《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基石。这三部蒙学在古代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百家姓》因为时代的关系,单纯的姓氏源流虽然依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启蒙的意义被大大削减。而比较其他二者,《三字经》为首,称为“经”;《千字文》垫后称为“文”。在综合难度、知识水平、文学素养等方面,自然是《千字文》的要求高,没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和文化程度,《千字文》是既读不懂,也欣赏不了的。所以从教学顺序上看,历来是《三字经》在前,《千字文》在后。
一是先简后繁,这很好理解;二就是“经”与“文”的根本区别。经者经舆大道,是天下车马行人经行的通衢,引伸义就是规律、原则与方法。自古以来,圣贤人的话叫做经典,因其讲述的是亘古不变的宇宙真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三字经》既被称为经,又被千古传颂,其在传统蒙学乃至文化领域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三字经》则不然,它“字有重复,词无藻彩”,即不讲究对仗,语言也不甚优美。但它朴实无华,用极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大道理。《三字经》浅出最易,深入极难。
因此“三百千”中最难理解的是《三字经》,最难讲的也是《三字经》。没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学识,仅仅凭借文字是无法理解经义的。相反,随着阅历的增加与人生经验的积累,对《三字经》每一句话的理解会越来越深。《三字经》作为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以通俗的文字将中国文化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三才,出入经史”。清人王晋升就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清人贺兴思称其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也”。近代的章太炎也称赞《三字经》“其启人知识,过之《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矣。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而在《三字经》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蒙学读物都是四言的,也就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的特点,所以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推荐《三字经》给孩子启蒙,特别是男孩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