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音乐季上的新疆长调:世界级非遗迎来传承新机遇
丝路音乐季上的新疆长调:世界级非遗迎来传承新机遇
2024中国新疆丝绸之路音乐季正在乌鲁木齐市火热进行,汇集了国内外19台优秀剧(节)目,32场高规格演出。在这场音乐盛宴中,新疆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观众。
长调民歌:草原上的“音乐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称长调,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被誉为蒙古族音乐的“活化石”。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调的歌词字少腔长,能唱出许多音符。歌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演唱环境即兴发挥,每次的长调表演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演唱时,歌手会运用特殊的颤音技巧,给人一种美妙的听觉享受。
和静县:长调民歌的传承地
作为世界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地,和静县近年来致力于长调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当地成立了东归卫拉特民歌协会,协会会长赛尔杰是长调民歌的重要传承人。
赛尔杰自小在和静县长大,7岁起跟随母亲学习长调,逐渐掌握了130余首长调民歌。退休后,她全身心投入长调民歌的传承事业,筹措资金、吸纳会员、举办活动、开展培训,将协会从最初的不到50人发展到如今的150余人。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长调民歌,和静县将其纳入中小学课堂,每年开办长调项目培训班,每期超过100人参加。2024年7月,在和静县第二十四届东归那达慕大会上,还举办了第四届“东归杯”全疆长调民歌邀请赛,23位长调高手同台竞技,展现了长调民歌的魅力。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许多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有所减弱。但近年来,随着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非遗项目。年轻一代在学习长调的过程中,将现代元素融入,创作出了一些新形式的作品,让长调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4丝绸之路音乐季为长调民歌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来自新疆的长调民歌艺术家们,不仅展现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魅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赛尔杰所说:“希望更多人在这样的音乐中找到共鸣,体味不一样的文化之美。”
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长调民歌依然能够唤醒人们心中最原始的情感。它不仅是草原儿女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感悟、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英雄的歌颂,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丝绸之路沿线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